中国碳市场现状和变革
碳市场现状概括起来是交易规模小,交易
价格低,投融资功能弱。中国从2005年开始参与国际
碳交易市场,当时是
CDM市场,2013年之后中国开始
碳交易试点,截止2020年底碳交易市场成交量约为4.5亿吨,成交金额约为105亿元,总的来说,规模较小、流动性较低。这有两个原因:
1.试点碳市场是非统一的、不能互联互通的市场,它是个区域分割市场,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2.它是个现货交易市场。
比较以下国际碳市场。我们知道,欧洲碳市场从一开始规模比较大,期货和现货几乎同时开展即期现并行,所以交易规模很大。
碳市场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资源配置、价格发现与风险管理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减排,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功能,碳市场未来将面临三方面变革任务:
1.多元化、规模化的市场主体,就是规模必须大,就要有足够多的、具有不同的风险偏好、不同的预期、不同的信息的多元化的市场主体,这样才能形成有效性的广度市场。
2.金融化、市场化的产品,需要更公允的均衡价格,以满足市场的信用转换功能、期限转换功能、流动性转换功能,才能形成有流动性的深度市场。
3.必须有更加市场化、开放化的监管,才能形成稳定性的市场。
在此,我们可以对比我国的
碳价与能源价格。煤炭价格大约500-600元/吨左右(当然,价格随时变化),工业用电0.8-1.8元/度,众所周知,1吨标煤大约排放2.6吨二氧化碳,1度煤电大约排放0.87公斤二氧化碳,我国碳的价格目前是22.5元/吨左右,即相当于度电的碳成本不到0.025元,无法起到约束和激励的作用,也就是说既无法约束化石能源,也无法激励
新能源。反观欧美的
碳价格。特朗普政府给碳价格成本综合成本1美元,拜登上台之后直接加了50美元,也就是拜登给碳排放综合成本定价是51美元;欧洲是33欧元,3月份大概涨到45欧元,都是超过200元人民币。特别是,中国的度电碳价和欧洲的度电碳价对比,中国只有0.02元,欧洲是0.2元多,是中国的10倍。
这个比较可以说明,中国需要将更多的市场主体纳入到碳市场,从现在的电力行业扩大到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造纸、航空等8个行业,都加入到碳市场之后,从现在40亿吨规模可能超过50亿吨的
碳配额,这个规模可能就会更大。
还要吸引投资者、中介服务机构等加入,还要有丰富的交易产品,例如期货、期权、掉期、远期这些产品,当然,还有更加金融化、国际化的碳监管。只有满足这三条之后,中国的碳市场才能够真正实现碳排放总量控制与“碳达峰”和
碳减排成本降低(也就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协调,所以,中国的碳市场任重道远,目前的规模,目前的价格,目前的产品,目前的监管可能都需要有待进一步完善。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