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
会议内容之一是,研究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
会议指出,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来落实。
实际上,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在中国的政经战略中,碳达峰、碳中和频频出现,重要性更是被不吝强调。在今年的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相应的要求: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十四五”二氧化
碳排放降低18%的目标。
碳达峰、碳中和这一略显专业的政策词汇究竟意味着什么?对当前的经济有何影响?又将如何实现该目标?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有哪些具体举措?如何理解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降耗减排目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在接受《中国环境报》记者采访时,扼要解答了上述问题。
以下是访谈内容:
问: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呈现出怎样的特征和变化?下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切入点在哪些领域?
周宏春: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主要在几个方面实现了升级。一是现有工业的技术水平、产品装备等都得以改造升级。二是战略型新兴产业迅速发展,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成为新的重要增长点。三是从2013年以后,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5年以后,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50%。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现了线上线下消费结合的新消费趋势和新业态。总体来看,消费占GDP的比重增加了,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很快,新的业态不断形成。
近年来,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趋势也是非常清晰的。以煤炭为代表的传统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以上,太阳能、风能等
新能源,以及非化石能源增速加快,总体向着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方向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增加财政投入,特别是在2018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式形成了。在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群众最大的感受是蓝天变多了,河水变清了,环境更加宜居了。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幅度和规模也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此外,发展方式转变在加快。具体而言,国家在政策措施上已经形成几条比较成熟的经验,包括通过提高能效、提高环境标准、保障安全发展、提高产品质量等四个途径。
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用发展的办法协同解决资源能源效率提高、污染物排放下降、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的问题。要转变认识,正确认识到现在的节能已经不是原来节约能耗的含义,而是要提高效率,从宏观上做好发展与保护的协同,从微观上推动颠覆性技术的创新和进步。
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十四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怎样理解这些目标?实现这些目标有哪些具体路径?
周宏春:国家从“十一五”之后,就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指标纳入约束性指标。考虑到多年来的工作推进、政策措施的促进,边际效益在递减,进一步降低能耗强度难度加大,需要行业技术进步、政策法规完善和制度创新,确定2021年降低3%的目标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而13.5%的目标不是用3乘以5简单得出的,而是通过年度降低比例关系折算得出的。
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的目标中,涵盖了节能、新能源、
碳汇等方面的作用,是整合多方面数据得出的,具体到地方指标也和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公众消费等密切相关。这也提示我们,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可以从能源结构调整、
碳汇、二氧化碳利用等途径来实现。具体包括:发展氢能等新能源,发展碳汇产业,从二氧化
碳捕集和利用技术(CCU)入手,延伸做强碳循环经济等。
其中,碳循环经济是值得关注的新领域。通过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技术可以把发电、工业生产等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净化之后加以综合利用。碳循环经济在循环经济“减量、再用、循环”的原则基础上,再加上“去除”,通过发展产业的途径,实现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
比如,通过把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收集、净化后用于生产炭基肥料、发展富碳农业,可以提高作物品质,可以让土壤增加吸收、保存二氧化碳的能力。在鄂尔多斯调研时我们发现有一种做法:把一种枯死的树或树枝砍下来后做生物质发电原料,把发电产生的烟气收集起来通过净化引到水塘里,用来养殖螺旋藻。这样的模式真正实现了循环利用、变废为宝。
碳循环经济值得国内认真研究、总结经验,通过技术进步来降低碳排放强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利用中国智慧探索形成中国模式。
问:怎样理解和处理好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降耗减碳、污染防治之间的关系?怎样转化为具体行动?
周宏春: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与污染物以及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密切相关。换句话说,能源、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是同一源头。未来,我国在削减二氧化碳排放、碳循环利用上,还有很大潜力。应当以碳达峰、碳中和作为约束性指标,来推动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系统工程,从而对过去粗放的、不考虑二氧化碳排放的发展方式进行变革,从源头上对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促进作用。
实际上,削减二氧化碳和工业污染物排放是可以协同的。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21年目标,实际上与2020年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八项重点任务安排是一致的,是再次重申和进一步阐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减污降碳协同”,其中的内在逻辑和具体途径在于:一是可以通过提高能源转化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比如,将发电余热用在供暖上,热效率可以提高30%-50%。二是污染物治理的一体化,也就是实现除尘、脱硫、脱硝、脱汞等一体治理,也包括削减二氧化碳、氨氮等的排放在内,从而可以起到降低能耗、提高效率的作用。三是促进物质循环利用,也就是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四是前面提到的发展碳循环经济。这些途径需要未来在制定实施方案时加以统筹。
协同的一个重要抓手是,在工业园区实现上述统筹。工业园区可以做到三个层面的协同,最高层面是发展与保护的协同,其次是实现节地、节能、节水,减少材料使用、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这“三节三减”的协同,最后是减排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协同。具体工具可以实施清洁生产,对排放污染物、物料存放、二氧化碳排放进行盘查核算。最简单的做法是,通过企业台账每天对进料、排放情况进行记录、统计,实现简单化操作和有效控制。同样,在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既要有理论高度,更要重视可操作性,这样政策才能有效落地、转化为具体行动。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