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
碳中和”、“30·60目标”;“气候变化需要采取紧急行动,机会之窗正在迅速关闭”等。前者是中国部署的“2030年前二氧化
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目标,更是经济发展的一项硬约束;后者是欧洲央行执委会委员之大声疾呼。
全球日趋关注和应对气候变化,碳排放权交易和
碳金融市场作用亦备受瞩目。
全国政协委员、齐鲁石化公司三级协理员达建文日前建议,加快建立碳排放监控体系,通过政策引导,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等措施,达到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认为,碳金融市场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30·60目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
碳市场发展基础坚实、潜力巨大,但还面临政策不完善、金融化程度低、
碳市场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推动碳金融市场全面规范发展,既要夯实产业基础和现货市场,也要构建和完善碳金融制度体系。在健全政策框架和风险防控机制的基础上,未来可适当加快碳金融市场建设与产品服务创新。
美联储(Fed)理事莱尔·布雷纳德(Lael Brainard)近期出席国际金融协会(IIF)气候金融
会议时表示,美联储将关注气候变化的风险,以及向低碳
绿色经济体过渡可能对美国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
现实是,“气候变化已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成本,预计将对国内外的经济产生深远影响,”“未来的金融和经济影响将取决于与气候相关事件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以及世界各国向绿色经济过渡的性质和速度。”莱尔·布雷纳德认为;其支持各国披露信息,支持交流数据和经验以共同应对和评估风险,并创建完善强大的体系。
的确,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气候变化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重视。
而历史上王朝更替的背后,似乎总有着一只看不见的手:气候变化。三国混战、明亡清兴,都发生在两个温度最低的“小冰河期”。
“气候变化可能是未来10年各国央行压倒一切的主题。”国际清算银行(BIS)报告称。
假以佐证的是,去年12月12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呼吁全球进入“气候紧急状态”。世界经济
论坛发布的《全球风险报告(2020)》显示,环境问题首次成为世界经济
论坛成员最关注的长期风险。有别于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的风险会长期累积,可能暗示全球气候危机的持续时间与破坏力不逊于此次疫情。
那么,作为风险管理和机构投资者的保险业——该如何评估气候变化风险?
一
“开发能够产生有意义和对决策有用信息的方法和工具是一项正在进行的工作。这些方法和工具需要进一步开发、测试和评估,以汇聚于有效的解决方案;达成共识还需要时间。”日内瓦协会(GA) 保险业气候风险评估工作组的最新报告认为。
原来,2020年,日内瓦协会(GA)就设立了行业主导的“保险业气候风险评估工作组” 以推进全球财产险和寿险(再)保险公司之间的行业合作,并重申保险业的承诺,积极推进和加速整体方法和工具的开发,以进行“富有意义的”和“与决策相关的”气候风险评估和情景;分析这项由行业主导的工作,旨在推动未来的发展,并支持(再)保险公司、监管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在这一领域推动创新和融入稳健的方法。
这也是GA专题工作组研究系列的第一份报告,它提供了一个整体决策框架,专为财产和人寿(再)保险公司设计,以对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和资产两端的气候风险进行评估,并考虑了不同时段内气候变化风险的各个方面。
该报告称,加强整个保险业之间以及行业与监管部门、评级机构、科学界和其他
专家之间的合作和各方的积极参与,可以大大促进产生有实际意义且与决策相关的气候风险评估的方法,并有助于塑造该领域未来的监管发展框架。
这份报告还表示,气候风险评估方法的设计必须考虑到与公共政策、技术、市场和消费者行为相关的转型内在不确定性的潜在可能,以防损害数据的可信度和决策实用性。
“需要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估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风险。”报告称,在短期内,定量方法可能有助于产生与资产负债表某些要素的决策相关的见解。然而,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探索气候变化压力之外不断变化的边界条件的定性方法,可能会促成更多对决策有用的洞见。
事实上,报告指出,气候变化风险在整个保险业中和对于不同险种不尽相同。保险业的资产负债表双方在短期和长期范围内,实体和转型风险如何影响财产和人寿(再)保险公司。但这也将取决于公司的目标以及其特定的业务和投资组合。
以财产保险公司负债端为例,GA专题报告指出,提及气候变化风险对财产险(再)保险公司债务端决策的影响;有必要重申的是,绝大多数财产险(再)保险公司的(再)保险合同都是年度续保/承保的,从而允许对受到气候物理变化影响的负债方关键组合的费率、条款和条件以及为应对气候渐进变化的产品系列进行调整。
再以人寿(再)保险公司负债端为例,从实体风险来看,就“慢性”风险 及“急性”风险而言,由于数据有限,很难将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其它转型风险相隔离。其次,虽然自然灾害可能会增加,但由于早期预警和应急准备措施,对死亡率的影响历来很小。再者,其风险类型和地点的多样化也有助于减少极端事件的风险敞口。
而财产和人寿(再)保险公司资产端来看,实体风险中,“慢性”风险 和“急性”风险来说,其一,保险公司通过对不动产项目(例如,建筑物、基础设施)的投资来直接面对风险,而通过对承受这些风险的公司的投资(例如股权、债务)来间接承担风险;其次,虽然资产可能日益受到更频繁或更严重的自然灾害,但其损失可能会被保险保障(例如房屋财产保险)所抵销。
GA专题报告称,为了确保一致性,需要在整个公司范围内进行气候风险评估,同时要认识到评估气候变化风险的各种挑战,同时还要考虑到资产负债表双方的实体风险和转型风险的潜在影响。跨公司参与还可以充分利用内部专业知识,增强全公司对气候变化风险的潜在严重性和影响的理解。开始这一旅程的公司应从涵盖两个时间范围的有限场景(大多数是定性的)开始。
此外,从估值的角度来看,GA专题报告称,投资者开始考虑向
低碳经济转型可能对碳密集型行业(如能源公司、汽车、化工和制造业)的长期盈利潜力产生的影响。投资者在做出投资收购和处置决策时也越来越多地考虑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房地产一类的直接资产正在被通过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的视角进行分析。
最后,GA专题报告总结,(再)保险公司作为风险管理者和投资商,在探讨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以及引领各利益相关方了解气候变化对社会的影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再)保险公司的研究、风险建模、承保和投资的结果,不仅可以配合而且可以为政府、决策者、监管机构、企业和社会整体所需要的更广泛的行动提供信息。
二
其实,“气候变化和向低碳经济的转型给金融业带来了风险和机遇。”美联储理事莱尔·布雷纳德坦言,但他表示,如果金融机构不制定衡量、监测和管理气候相关风险的框架,则可能会因环境变化、向低碳经济的无序转型或两者兼而有之,而在气候敏感资产上造成巨大损失。相反,强有力的风险管理、情景分析和前瞻性规划可以帮助确保金融机构能够抵御与气候有关的风险,并为支持向更可持续的经济转型做好准备。
据悉,气候变化可以通过“自然风险”和“转型风险”这两个渠道影响金融体系。
前者是指因天气事件或其他气候发生变化的频率或严重程度的增加而造成的损害。后者产生于政策、技术或消费者行为的变化,这些变化促成了低碳经济。这些自然风险和转型风险可以转化为受监管机构的传统金融风险,包括通过增加信贷、市场、运营、声誉和流动性风险。
事实上,“我国始终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显著进展。”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曾撰文指出,下一步,应高度关注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的影响,在金融管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制定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同时积极加强相关国际交流与合作。
诸如,推动金融机构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风险管理框架。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充分考虑气候变化相关风险对总产出、物价、就业、自然利率等方面的影响,高度关注金融机构因气候风险导致的行为变化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冲击。
此外,央行在宏观审慎管理中应更加重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再者,充分发挥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作用;包括加强气候变化相关风险分析与应对的国际合作等。
无独有偶,按照欧洲央行执委会委员弗兰克·埃尔德森的话说,气候变化需要采取紧急行动,机会之窗正在迅速关闭。欧洲央行必须致力于履行自己的职责。
首先,欧洲央行的首要目标是维持物价稳定。气候变化会直接影响通胀。此外,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可能会受到与气候相关的结构性变化的影响,或者受到金融体系的破坏。其次,条约赋予欧洲央行“支持欧盟总体经济政策”的义务(有时被忽视)。这种支持不能有损于稳定物价的目标。
弗兰克·埃尔德森还表示,更广泛地说,这些条约要求欧盟政策之间保持一致。这些条款虽然没有赋予欧洲央行气候变化行动的具体授权,但确实要求我们在追求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时,考虑到欧盟的环境目标和政策。而且无论如何,欧洲央行必须应对可能对其资产负债表产生影响的气候变化相关风险。
此时,正值两会时间,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员、海通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近日接受CF40研究部访谈时表示,由于时间太紧,全国性的“碳达峰、碳中和”规划可能难以在两会上推出,但希望至少可以提出规划制定要求,并对有关指标按行业、地区等进行分解,帮助形成“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或者路径图。
孙明春指出,从现在到“碳达峰”,再到“碳中和”,都需要过程。在制定路线图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现实情况,减少转型痛苦。
他认为,尽管不太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把全国性规划都做得清清楚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从提出到现在只有半年时间,但至少在“两会”期间,希望听到各界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一任务的艰巨性的认同,同时我们需要一个规划,并对有关指标进行分解,分行业、分地区去落实,形成“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或者路线图。
而无论是碳排放目标,还是风险管理机构——保险业对气候变化的风险评估;均有待接受时间之考验,以及亟待行业的共鸣;从微观到中观、宏观,我们可能需要制定一张具国际共识的气候变化路线图。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