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念志院士:研发海洋“负排放”技术 支撑国家“碳中和”需求

文章来源: 中国科学院院刊焦念志2021-02-17 23:24

中国海洋负排放研发的对策与建议

 
目前,国际上海洋碳汇研发最多的是海岸带蓝碳,即红树林、海草、盐沼等类似陆地植被的碳汇形式。然而,我国海岸带蓝碳总量有限,无法形成碳中和所需的巨大碳汇量,因此必须开发其他负排放途径。
 
 
实施陆海统筹负排放生态工程
 
 
陆源营养盐大量输入近海,不仅导致近海环境富营养化、引发赤潮等生态灾害,而且使得海水中有机碳难以保存。尤其是陆源输入有机碳(约占陆地净固碳量的 1/4,约 0.5 Gt)大部分都在河口和近海被转化成 CO2 释放到大气,导致生态系统中生产力最高的这类海区反而成为排放 CO2 的源。如何将其恢复到汇,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陆海统筹。
 
 
基于 MCP 理论,针对中国近海富营养化情况,在陆海统筹理念指导下,合理减少农田的氮、磷等无机化肥用量(目前我国农田施肥过量、流失严重),从而减少河流营养盐排放量,缓解近海富营养化。在固碳量保持较高水平的同时减少有机碳的呼吸消耗,提高惰性转化效率,使得总储碳量达到最大化。即,谋求生物泵(BP)与MCP总量最大化 。
 
 
相应地,建立和完善对近海储碳的评价体系,尤其是在储碳指标中不仅要考虑沉积埋葬的有机碳,而且要纳入以往漏掉的 MCP 产物——惰性溶解有机碳(RDOC)。RDOC 不仅增加近海碳汇,而且可随海流输出到外海。如果到达深海则可实现长期储碳——深海 RDOC 年龄达 4000—6000 年。
 
 
对自然环境中无机氮与有机碳相关性的统计分析表明,在包括土壤、河流、湖泊、水库、河口、近海、陆架海和大洋在内的各种环境中两者之间都呈负相关趋势。这表明,如果环境中有过的营养盐,有机碳就难以储存。在河流、近海及外海的营养盐添加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过去 50 年里我国化肥施用量增加了近 30 倍。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化肥产能大增,化肥施用量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初的每年不足百万吨爆发式地增长到 70 年代末的每年 1 亿吨,增长了近 100 倍。此后进入稳定增长期,从 1980 年的 1.2 亿吨增长至 2015 年达到创纪录的 6 亿吨,增长了近 8 倍 。由于农业施肥量普遍高于农作物的实际需要,过量的肥料随雨水冲刷进入河流,最后输入近海,这是目前我国河口近岸海洋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而富营养化的后果除了众所周知的“赤潮”之外,近 10 年来我国近海还发生了“绿潮”,其规模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图 1a),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经济损失可想而知。一个鲜明的对比是加拿大东北部某森林河口的情景(图 1b)。
 
 
单从水色看,后者水质似乎很差,若按我国化学需氧量(COD)国家标准判断应属超 V 类水;然而,这是一个误区。事实上,这种森林河流水质并不差,营养盐含量很低,溶解氧充足,鳗鱼生活得很好(图 1c)。看上去似乎有害的颜色实际上是富含有机质的表象,就像人们日常喝的茶水一样。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些有机质可以长期保存、形成碳汇,其浓度超过 1000 μmol/L,储碳量是我国海区海水有机碳浓度的 10 倍以上。显然,陆海统筹减排增汇是一项成本低效益高的海洋负排放途径。
 
在新认识、新理论指导下,以大江大河为主线,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量化生态补偿机制,可望一举多得。通过制定有关的方法、技术、标准、规范,科学量化生态补偿机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成驱动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内大循环”新模式。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