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骥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中国区总裁
习主席9月22日在联大75届大会上做出的承诺,改变了全球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的格局。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既是对气候变化这一宏大格局的规划,也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规划,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规划了最基本的、最具有革命性的目标和要素。从现在开始,
碳中和走到了舞台的中央,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核心议题。
综合报告归纳了中国达峰时间、达峰水平以及不同的碳中和的路径,得出的强有力结论是,中国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与全球的1.5°C的温升目标要求完全一致,如果中国能做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全球1.5°C的温升目标就有保证。
为实现碳中和,工业、建筑、交通、电力等国民经济的各个主要部门,都要树立起本部门达峰与碳中和的长远愿景、目标和路径。现有研究表明,中国经过努力,是有可能在2025年甚至于2025年之前,也就是“十四五”之内达到排放峰值的。关于达峰的次序,工业可能最先在今年这一两年内就进入达峰了,然后电力会在“十四五”期间达峰,建筑将在“十四五”末期达峰,交通可能要到2030年达峰。
预测达峰时人均二氧化
碳排放大体上达到7.2吨,比历史上发达国家的达峰的人均排放水平要低。中国可以对全球最新的技术成果加以利用,有计划地去实现这一政策目标。达峰时对应的人均GDP大约在13700美元,这也是发展路径创新的结果。
从“十四五”到2060是一个新的40年长征,“十四五”开局非常重要。尽早达峰、尽早进入排放的下行通道,之后固定资产的沉淀会小很多。下一代人实现碳中和目标会更容易,国民经济将避免巨大的浪费,同时会创造出更多商机和增长动力。
更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更多的自然资本的存量和增量是现在的转型方向,必须为经济和投资找到新的场所,作为提振投资回报率的重要举措。另外,必须践行新的增长故事与新的增长逻辑。那种把低碳把环境保护和发展对立起来的观点是上个世纪的观点,今天的观点是持续增长要依靠碳中和,从低碳转型中找到新的增长动力。
工业、能源、交通、土地等四大结构的调整,及其协同优化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又和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融为一体。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必将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的引领作用。
针对碳中和背景,我们提出了“十四五”低碳发展目标的建议。2025年之前达峰这个目标非常重要,决定全局,决定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步,必须要有紧迫感,峰值要限制在100亿吨左右二氧化碳。碳强度要比2020年下降20%,能源强度要比2020年下降15%,非化石能源的占比要在“十四五”末达到20%,煤炭在能源中的占比要从现在大约58%降到48%,电气化率要上升到33%,风电装机3.5-4.5亿千瓦,太阳能装机3.5-5.5亿千瓦。特别强调在“十四五”期间,绝对不要再涨一个千瓦的煤电发电。今天增长煤电越多,未来资产搁浅的风险就越大,会造成国民财富的巨大浪费。另外还要开始加速控制非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排放。此外,对于2030年自主贡献的目标,我们建议碳强度相对2005年下降70-75%,非化石能源占比超过26%,
碳汇和其他负排放吸收达到每年12亿吨二氧化碳。
新增长故事必须树立严格目标,划定碳资产总边界,向市场主体分配碳资产的责任和权利,由市场来确定和发现碳的
价格,而且这个
碳市场一定要与资本市场建立紧密的联系。这样的
碳市场就解决了激励相融的问题,为低碳投资、融资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这就是今天谈新增长故事的最关键含义。
以低碳为核心的碳中和为长期目标的增长过程,会给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带来巨大的新收益,开创新的业态、新的财富增长领域,生产可能性的曲线会继续外延。新兴的低碳行业会创造出比传统的高碳行业更多的就业机会,单单看可再生能源的就业,就会从现在的440万增长到1400万。过去传统产业的投资市场的疲软造成了投资回报率下降,未来低碳领域将提供新的投资场所,在2060年之前,年均投资将增加5400亿美元,约三万到四万亿人民币。在技术创新方面,围绕低碳的一系列技术创新会驱动产业,另外从贸易的角度,光伏板的出口将提供更多的出口机会。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