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主要依靠什么机制去实现碳减排,碳中和
第一,我们主要依靠什么机制去实现碳减排,碳中和。这个问题在中国十多年前就有过争论,争论的是主要依靠行政性任务分解还是主要依靠
价格激励,按照计划经济的传统办法,可以将碳排放的任务进行分解,下达给各省市,要求他们实现碳排放达标,并对他们如何落实,落实与否进行监督检查。
另一条路径,主要依靠价格激励机制,依靠
碳税或碳市场的碳排放配额价格提供激励机制加以实现,这就是以市场手段为主。当然,两者也可以适当相结合,但必须明确其中的配合关系。
当前,我们首先要认识到此项任务的艰巨性,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表面上看还有40年,实际上任务是相当艰巨的,回顾已有的实践,即使是对碳排放非常积极的欧洲,他们在40年中能做到什么样的减排都是有数字可查的,这也可以说明我们任务的艰巨性。另外,实现这项任务需要大量的投资,而投资是需要周期才能看到结果的。同时,对中国来说还有个基数的问题,现在中国的碳排放在全球的比重接近30%,特别是我们的单位能耗和单位碳排放,也就是从每产生一个单位的GDP所产生二氧化碳的量来讲,基数还是很高的,因此,对我们来讲,这个任务显得更加坚决,更加繁重。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乐观的方面,也就是技术在不断创新,有些技术逐渐成熟化,不过要把这些技术投入应用,也需要大量的投资。
过去计划经济的教训是靠造计划的大本子,分别推行,但是单靠任务不去或者少去考虑对经济实体的积极性,不靠激励机制,很多分解的任务最后看起来是完不成的,或者不现实的。这些教训让我们看到,光依靠传统的任务分解方式恐怕是不够的,缺乏激励机制往往造成任务得不到落实。与此同时,靠任务分解将任务分发下去,最后报上来的数字经常是不真实的,所以这方面,我们在旧体制下有过很多教训。
此外,从任务分解和监督检查来看,二氧化碳排放与其他许多经济任务相比,它的难点就是度量和检查上困难更大,因此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已经写明了要更大力度的发展和运用碳市场。
要实现碳市场的合理价格,首先要有总量,总量要封顶,在封顶的情况下,对
碳配额进行交易,这样才能有价格形成的规律性。目前,中国未来若干年的碳排放总来还未逐年确定,涉及到今后40年内总量到底如何确定、如何计算的。由目前过渡到某一个具体的目标每年份,总体上是逐步加以控制,可以是线性安排的,或者是先松后紧,或者先紧后松的。
总体而言,我们这项工作还是有所滞后的,这与多年前思路上存在的偏差有一定的关系,在大约10年以前,很多人的认识都是碳排放会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因此,中国当时认可的减排任务强调按比例,也就是按GDP增长的比例承诺比例性排放指标,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是提出总量指标的,认为总量指标模糊一些为好,这是过去历史形成的缺陷。
定了总量指标以后,在对这个总量进行分配的时候,可能在前期要照顾到当前的生产和工艺路线,可能最开始有一部分免费配额分配,随后逐年减少免费,这是一个过渡过程,这个过程过渡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它必须是一个可信的过渡过程。
中国提出,2030年以前达到碳排放的峰值,我们可以设想,这是有条件实现的,而且应该往前赶,并且有条件往前赶,否则我们后30年的任务可能就太重了。大家知道,在中国也有一些地方和有一些机构很早就有积极性发展碳市场,所以他们已经在中国的若干地方,比如天津、广州,建立了一定规模的碳市场,同时也进行了碳排放的交易,并产生了交易价格。这些碳市场跟未来全国的大市场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也是需要探讨的。如果各个市场设计的不一样,总量封顶的依据不一致,中间又没有连通机制所形成的碳排放的价格有可能不一样,不利于整个工作的推进,所以要想办法把这些市场进行连通。
总之,我们要高度重视激励机制,也就是碳排放配额的价格或者是碳排放的税率,同时在这方面有明确的价格形成机制和计算规范,并设定好如何通过市场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