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
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
什么是碳中和?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
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要达到碳中和,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特殊的方式去除温室气体,例如
碳补偿。二是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碳排放。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中国向全球首次明确实现碳中和的时间点,也是迄今为止各国中作出的最大减少全球变暖预期的气候承诺。
2016年11月生效的《巴黎协定》提出目标,期望在2051年至2100年间,全球达到碳中和。同时,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努力。中国此次提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对《巴黎协定》原定目标的主动提升。
中国作出这一承诺后,获得了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英国广播公司(BBC)称其为“非常鼓舞人心的一步”。美国《纽约时报》称,中国若实现该承诺,将对减缓全球变暖作出重大贡献。英国《卫报》在肯定中国积极贡献的同时称:“现阶段‘失踪’的最重要参与者是美国。”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中国理念与联合国所倡导的多边主义等原则高度契合,与和平与安全、发展、人权三大支柱方向一致。”
不过,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仍然碳基能源为主,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占比超过80%,其中煤炭占比高达55%,且地方差异大。作出这一充满挑战的承诺,实现的可能性大吗?
“从我们对不同省份‘十五’到‘十二五’的碳排分析看,我认为可行性还是很大的。2060年实现碳中和,主要依赖于经济和能源的结构转型。”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教授高超超告诉记者。据她研究发现,经过三个五年规划的努力,我国经济增长和碳排放“脱钩”的趋势已经显现,在部分地区成效越来越显著。
2019年,我国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根据《指南》,碳中和实施程序包括碳中和计划、实施减排行动、量化温室气体排放、碳中和活动以及碳中和评价5部分内容。目前已有多个城市、企业、大型
会议等设定了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截至2019年底,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8.1%,已超额完成2030年森林
碳汇目标。据生态环境部统计,我国可再生能源领域专利数、投资、装机和发电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可再生能源投资已经连续五年超过1000亿美元。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2019年比2015年累计下降超过15%,相当于节能4.8亿吨标准煤,节约能源成本约4000亿元。2010年以来,我国
新能源汽车以年均翻一番的增速快速增长,销量占到全球
新能源汽车销量的55%。
要如期实现碳中和,下一步的深度低碳变革该怎么走?高超超认为,从经济角度,要加强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结构性低碳转变。从能源角度,要建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从技术角度,各行业特别是高能耗行业,要根据碳中和目标时间表规划未来的技术路线图。
在经历了1999年到2013年的增温停滞以后,全球变暖不断加剧,极端灾害频发。面对当下的新冠疫情和迫在眉睫的气候危机,中国主动提升《巴黎协定》下的减排承诺并呼吁世界经济
绿色复苏,无疑体现了自信与担当。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