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我国对世界庄严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此后不久,全球最大的燃煤电厂10万吨/年的“碳捕集”项目在上海正式投产,我国首个万吨级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捕集装置在重庆正式投运———作为目前技术上可行的、可以最直接有效地降低燃煤电厂碳排放量的CCS技术的起始环节,“碳捕集”项目在我国盛大开局。
那么,电厂究竟是如何捕集二氧化碳的?二氧化碳“被捕”后将何去何从?我国电厂目前脱碳的技术水平和现状怎样?电厂脱碳产业前景又如何?春节前后,带着各种好奇和疑问,记者分别走访了华能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及中电投重庆合川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双槐电厂,与碳捕集装置和CCS技术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调查对象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华能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
一期工程两台60万千瓦超临界机组于1992年投产。二期工程建设两台66万千瓦国产超超临界机组。工程配套建设烟气脱硫、脱硝、脱碳装置。其脱碳装置于2009年12月30日正式投运,它的建成投产,开创了我国燃煤电站实现二氧化碳捕集规模化生产的先河,标志着我国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捕集合技术和规模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中电投重庆合川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双槐电厂(以下简称重庆合川双槐电厂):
一期两台30万千瓦机组同时配套建设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装置,于2006年建成投产。
2008年9月,开工建造二氧化碳捕集装置。2010年1月20日,脱碳装置正式投运。这是我国首个万吨级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捕集装置。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直击现场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抓捕”的奥妙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以煤炭为能量来源的燃煤电厂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大户。那么,能不能把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碳捉住,进行再处理?
据专家介绍,目前电厂有三种捕碳路线:燃烧后捕集、燃烧前捕集、富氧燃烧,每条路线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发电厂,而燃烧后捕集技术路线则适合于任何一种火力发电。
在重庆合川双槐电厂,工作人员打开阀门,伴随着响起的“咝咝”声,饮料瓶大小的蓝色罐子开始变得沉甸甸的———里面装的就是新鲜出炉的二氧化碳。从阀门边上抬头望去,是一个直径大概3米,长10米左右的银色大罐子。负责这个碳捕集项目的中电投远达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达环保)的喻江涛博士告诉记者,罐子中储存的就是已经捕集到的保存在零下19摄氏度左右的液态二氧化碳。这些液态二氧化碳来自电厂排放的烟气,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处理过程从烟气中分离出来,再经浓缩提纯后储存在这里的。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深度挖掘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电厂脱碳的经济账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燃煤电厂脱碳技术,被认为是在无法彻底改变能源应用结构的当前阶段,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一大有效手段。目前,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技术正成为世界各国科学界和企业界研究的热点,全球有100多个CCS项目正在或即将运行。然而,相对于我国现阶段的火电规模而言,国内目前的电厂碳捕集项目可谓是凤毛麟角。既然技术上对二氧化碳的“逮捕”行动可以实现,那么,能否尽快将碳捕集装置应用到更多的燃煤电厂呢?
资深电力专家、原电力工业部总工程师周小谦告诉记者,CCS技术的经济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其投资成本是一个主要问题。他认为,CCS要实现规模化应用,可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的调查对象给记者算出了一笔电厂脱碳的经济账。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后续思考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用”还是“藏”?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二氧化碳捕捉到了,接下来要如何处理呢?无论是华能集团的10万吨脱碳装置,还是中电投集团的万吨级碳捕集项目,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再大的储存罐,能存放的二氧化碳也是有限的,这也是世界范围内遇到的CCU和CCS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曾表示:“对于中国来说,首先要做CCU,把利用放在前面考虑。尽管从长远来看,能用掉的二氧化碳很少。但起步的时候,要先立足于‘用’。”
专家介绍,二氧化碳的工业用途非常广泛:在机器铸造业,二氧化碳是添加剂;在金属冶炼业,特别是优质钢、不锈钢、有色金属冶炼,二氧化碳是质量稳定剂;在陶瓷塘瓷业,二氧化碳是固定剂;饮料啤酒业,二氧化碳是消食开胃的添加剂;做酵母粉,二氧化碳是促效剂;在消防事业中,二氧化碳是灭火剂。
然而,虽然用途非常广泛,二氧化碳的用量却并不大。据调查,目前上海市每年的二氧化碳用量大约为15~18万吨。而华能上海石洞口二厂的碳捕集量就为10万吨/年,可以满足整个市场需求量的近2/3。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因此,二氧化碳利用领域的开发与创新也必不可少。从清华大学一毕业就进入中电投远达环保工作的伍灵博士如今已经是该公司脱碳项目资源化利用领域的负责人,她告诉记者,如何再利用捉到的二氧化碳,是从2006年项目筹划之初就思考的问题了。“如果能够开发新工艺,实现产生二氧化碳的企业与需要的企业对接,将有效推动对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伍灵说,远达环保计划接下来将利用捕集所得二氧化碳建立中试级可降解塑料制备实验装置,有针对性地开展二氧化碳利用方面的技术研发。
对捕集到的二氧化碳进行利用,更大程度上是发挥替代效应,从而实现碳减排。目前,市场供应的二氧化碳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燃烧天然气、燃烧石灰石、开采二氧化碳气田等以生产二氧化碳为目的的制备方式。电厂捕集二氧化碳并进行精处理后,可以替代原有的二氧化碳生产方式,达到碳总量减排的目的。对二氧化碳捕集产品进行循环利用,实现总量控制和二氧化碳产品资源化,是目前国际上燃煤电站实现碳减排的主要处理方式。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_交^易=网 tan pa i fa ng . c om
发展愿景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期待产业政策配套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环保产业,往往都是高投入产业。在投入的同时,我们或许无法立竿见影地感受到它所带来的回报。刘艺笑着说:“难道,站在脱碳装置边上,就会感觉到空气变好了?这当然不可能。”环保产业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应,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在环保问题上,我们必须有长远眼光。
目前,华能集团和中电投集团的碳捕集技术已经走在国内前列,并与国际水平基本同步。华能集团北京热电厂二氧化碳捕集示范项目的3000吨级碳捕集装置已运行一年多,捕获二氧化碳3500余吨;其中华能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的10万吨/年碳捕集装置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能耗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中电投集团在重庆合川双槐电厂万吨级捕集装置的基础上,也将开展大型吸收设备强化和过程优化的技术研究,建设10万吨级电厂二氧化碳捕集示范工程。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记者手记:
捉的不仅是“碳”更是意识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
采访中遇到的碳捕集技术研发人员,都出人意料的年轻。然而,即使是年轻的他们,即使是切身参与碳捕集项目的他们,面对“捉碳”仍有着许多的惊奇。喻江涛告诉我,几年前这还只是一个梦想,没想到这么快就变成现实了。
技术的创新,总是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前行着。而这样的速度,更多地是来自于人类对未来的勇敢设想和对技术的渴望。“逮捕”二氧化碳,在地球变暖、碳减排任务艰巨的当下,从最初的一个想法开始,萌芽、成长。
支撑这个创新的,其实是我们对家园的捍卫。套句时下流行的网络用语,如今,我们捉的不仅仅是二氧化碳,更是节能减排的环保意识。
我国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中,电力和供热部门排放约占50%,而燃煤发电是我国电力供给主要来源,也是我国化石燃料二氧化碳的主要集中排放源。
名词解释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CCS(CarbonCaptureandStorage),是从工业和能源相关的生产活动中分离二氧化碳,运输到储存地点,并使之长期与大气隔绝的过程。CCS的产业链由四部分组成,即捕捉、运输、存储和监测。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调查,该技术的应用能够将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20%~40%,将对气候变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CCU(CarbonCaptureandUse),是先将二氧化碳进行储存,之后再将储存的二氧化碳进行有效利用。如二氧化碳和氢可进行甲烷、甲醇等有机化工产品的生产,达到循环利用的目的;也可将二氧化碳用于碳纤维、工程塑料、沥青、建材等的生产,进行永久固碳;还可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生物固碳。此外,二氧化碳和氢的牵手也将拓展未来氢能的利用领域。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