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7月正式开市,全国
碳市场已经完成两个
履约周期。第二个
履约周期履约年2023刚过,山东作为
碳排放大户,实现履约率100%,共有225家发电企业参与
碳排放配额交易,交易量7169.08万吨,交易额46.66亿元,参与交易企业数量和交易额均为全国第一。
这是一份含金量颇高的“答卷”。山东是履约任务最重的一个省份,实现100%履约率殊为不易。山东发电行业重点排放企业数量多、基数大,存在配额缺口的重点排放企业数量远比其他省份多。权威数据显示,发电行业首批纳入全国碳排放交易的2000余家重点排放单位中,山东占了300多家。再者,进入碳市场之初,山东企业由于未经历前期的
试点运转,普遍缺乏
碳资产管理知识和经验,部分企业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存在观望心态,没有开展燃煤单位热值含碳量实测,这也导致碳排放配额出现缺口。
于企业而言,主动适应碳市场规则方能抢占发展先机。碳市场运行遵循“排放有成本,减排有收益”。具体来说,政府确定碳排放总额,并根据一定规则将碳排放配额分配到企业,企业之间便可对碳排放权进行交易。如果企业的排放高于其配额,就必须在碳市场上购买配额以弥补缺口。如果企业的排放低于其配额,则可销售富余的碳排放权来获利。两者的交易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过度排放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而做好
碳减排可以换来真金白银。这就倒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走
绿色低碳转型之路,否则企业竞争力就会持续退化,最终被市场淘汰。
在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山东,“
碳交易”犹如紧箍咒,未来的存在感只会越来越强。在第二个履约周期配额基准值加严、配额收紧的情况下,全省配额盈余企业由第一个周期的146家增加到186家,配额缺口企业由174家减少到128家,全省配额总体盈余,可以说山东履约形势整体向好。尽管如此,却也不能松懈,除了一以贯之调结构,还要加强对履约和市场形势的分析,完善制度机制,做好碳排放数据管理、日常监管、宣传引导等,方能在未来的市场变化中从容应对。
完成履约任务之余,碳交易作为一桩千亿级的“大生意”,正给山东带来“向绿而生”的重大机遇。随着关停淘汰落后机组的力度加大,加上碳市场奖优罚劣的市场调节机制,山东推动能效低、运行方式不合理等落后机组关停退出,纳入配额管理的落后机组数量逐年减少,有效提高了全省煤电行业整体能效水平。截至今年3月,山东碳排放配额累计交易量1.9亿余吨,成交额102.75亿元,众多山东企业尝到了碳交易的甜头,实现了节能和获利双赢。可以看到,碳市场这只“无形之手”,正助推山东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
碳市场运行近三年,今年有望首次扩围,这对山东意味着什么?当前全国碳市场只纳入了发电行业,不利于形成对其他高排放行业的减排约束,长期来看,更不利于发挥
价格的发现功能,难以形成合理
碳价,降低全社会的减排成本。发电、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八大行业占到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75%左右,未来将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对于山东来说,这些行业大部分也是山东迫切需要降碳的重点行业,借助碳市场这一政策工具,把更多行业纳入进来,碳排放管理工作任务虽将更加艰巨,却也将助力山东实现更大范围的行业减排。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