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对各
试点情况的了解,
试点对现有企业绝大部分采用了免费发放初始配额的方式,且大多会用祖父法确定配额数量,即以近几年的历史排放水平作为标杆。二者方式叠加的效果:对企业来说发放的配额很宽松,减排压力不足,在市场上
买卖配额的动力比较低,可能会出现供大于求,使
碳价过低,会出现‘无’价无市的情形。”李莉娜指出。
同时,缺乏对新进入者的明确规定,很可能成为政策“死角”。有业内人士指出,7个地方试点有5个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另外2个也是中西部的经济龙头省市。因此,重点行业未来的增长趋势明显,也就意味着对新进入者的管控很重要,且新上马项目或者新增产能(工厂改扩建等)都有着可以直接利用先进技术设备的优势。“各个试点的工作方案和媒体披露的内容中,对新进入者的定位和配额分配方式都比较模糊,有些甚至干脆回避。新进入者的管理除了配额分配外,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数据、配额、管理等各方面进行事前安排并与企业沟通。目前看来,即使有针对新进入者的规定,由于系统不完善,包括没有精细、明确的流程和沟通传达,在执行中很可能留下‘空子’。”林佳乔透露。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最后,对电力行业的处理也可能带来一定挑战。李莉娜认为,一方面,我国的电力行业是在政府的控制下而非自由市场,例如发电量、电价等都由政府把控。这样一来,碳定价带来的额外成本很难通过
价格信号传导至下游企业。对电力行业的配额发放也因此面临着“过松没有减排压力,过紧则由于电价受控从而电厂成本过高”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林佳乔也强调,在已公布的试点方案中,一个很大的“中国特色”是,电力行业的上下游同时纳入
碳市场。“与其他国际经验多是控制电力生产端相比,我国的
碳交易则是既控制电厂又控制下游用电企业,直接导致在试点范围内的电厂所发电量对应的排放计算了两次,也就是
碳交易所发放的配额总量大于这些企业实际排放的总量。此外,电力行业的配额分配和排放数据的可监测、可报告和可核查体系是否足够精细和准确?电量的排放系统系数是否区分燃料、机组效率,是否定期做回顾和调整?如果调整,其流程和负责单位又是如何?这些都对如何让
碳市场在加入电力行业因素时能够实现预期效果提出了疑问。”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