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下的绿色金融:去年绿色债券发行增长逾170%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茹阳阳 吴可仲2022-05-01 08:42

2021年是碳中和元年,绿色金融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为总结和回顾过去一年的绿色金融进展,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于4月29日在线上召开“碳中和2060与绿色金融论坛(2022年夏季)”,邀请多位绿色金融知名专家参与讨论,并对外发布《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年度报告》智库研究报告。
 
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主任马俊表示:“从国内来看,最近一年多,绿色金融已经有了许多进展,尤其是在‘双碳’领域。一是标准,去年央行牵头制定了绿色债券的新标准,其中剔除了一些同清洁煤和高碳相关的项目;二是披露,央行行长易纲已经明确表示,要对金融机构建立强制性的环境信息披露要求,去年也出台了相关指南;三是关于环境和气候的风险分析,去年央行要求24家银行开展气候压力测试,主要内容是关于‘碳价如果上升会对银行的不良率造成多大影响’,未来会继续完善,推广至更多银行;四是产品,去年绿色金融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提升,如绿色信贷增长达27%,绿色债券发行增长逾170%等;五是激励机制有较大提升,尤其是央行在去年年底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大银行都在积极参与。”
 
据马俊介绍,去年二十国集团(G20)恢复了“G20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SFSG)”,并将其升格为工作组,该工作组于当年10月份推出第一份“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来指引全球的可持续金融工作。今年,希望在G20平台下建立转型金融框架,来解决高碳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如何获得金融支持的问题。
 
“国际上另一个进展是,去年11月,由中欧牵头的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发布了《IPSF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当年12月,该共同目录就得到运用,建行在国际上发行了首笔基于此共同目录的绿色债券。未来还将会有更多的中国机构,运用共同目录来贴标,到国际上发行绿色债券。”马俊进一步表示。
 
马俊补充道,去年11月还成立了一个新的国际组织——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委员会(ISSB),该机构将形成全球统一的关于可持续信息方面的披露标准。各国是否在短期内落实相关标准由各国自己决定,不过从国际协调来讲已经是迈出了一大步。未来,各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时采用ISSB所提出的框架来完善和提升包括环境信息在内的可持续信息的披露。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蓝虹表示:“2021年是碳中和元年,‘双碳’目标引导绿色金融进入到全新的发展阶段。绿色金融的制度、政策和工具围绕碳中和目标展开,不仅更加多样化,而且呈现出互相联动、支持、共同发展的特点。”
 
蓝虹举例称,绿色信贷在绿色金融的矩阵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占整个绿色金融资金总额逾90%。截至2021年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15.9万亿元,资金主要投向了碳减排相关项目。同时绿色信贷的分类标准也在不断完善。2020年7月,银保监会修订了绿色融资的统计口径,绿色信贷统计标准与发改委、工信部等七部委共同发布的绿色产业目录相协调。绿色信贷的评价体系也更加健全。《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扩展了应用场景,将单独银行的绿色金融目标同碳中和整体目标合二为一,对整个绿色金融的推进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央行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三个重点领域,将利率降至1.75%,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为相关‘双碳’项目进行贴息。相较财政贴息,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对‘双碳’项目的支持,更具精准性和调动社会资金的可能性。”蓝虹表示。
 
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殷红表示:“转型金融越来越受到关注,虽然还缺乏明确的标准,不过目前业界对转型金融的界定在一些方面逐渐形成共识。如目标行业为碳密集行业;转型的目标和时间表应同《巴黎协定》相一致,避免长期的碳锁定;转型主体的排放强度和业绩表现要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即重点支持高效高碳的主体;转型行动应该避免对生物多样性等其他环境目标造成负面影响。”
 
殷红认为,转型金融对支持经济社会的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是“双碳”目标下金融行业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工具。从市场角度看,发展转型金融的潜力将会在未来得到长期释放。
 
“实践上,工商银行围绕‘双碳’目标,把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了现代金融体系的建设中,助力实体经济的低碳转型。截至2021年末,工商银行银保监口径的绿色贷款余额达2.48万亿元,增速逾34%。”殷红透露。
 
“目前,北京绿色交易所发挥自身碳定价、碳量化和碳金融的三大优势,打造‘双碳’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表示:“碳定价方面,我们是中国重要的碳定价中心,作为北京碳交易试点指定平台,已经顺利支撑北京市完成了8个年度的交易,碳配额成交量和成交价格一直稳居全国前列;碳量化方面,在财政部和亚行支持下,我们开发了中国第一个自愿减排标准,开发、备案了2个国家CCER方法学,近年来一直在为中国邮政、中国石化等大型机构提供碳核算技术支持;碳金融方面,我们参与了《环境权益融资工具》和《碳金融产品》标准等国家绿色金融标准的研究和起草。”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