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落地,“碳关税”离我们越来越近了。“目前,中国龙头企业领航出海的同时,不少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也加大出海力度,但是当前出海企业往往面临合规风险多、人才管理难、系统差异大、供应链韧性差等挑战。例如欧洲市场的监管严格,这些企业往往面临巨大的合规挑战。”思爱普全球执行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黄陈宏在SAP出海高峰
论坛上表示,国内企业出海要利用云技术实现全球统一管理,融入全球生态体系,还要尽快将
碳排放环节纳入企业资源范畴。
近日,欧盟委员会对外公布CBAM过渡期实施细则,从今年10月1日起生效一直持续到2025年底,期间,我国企业向欧盟出口产品时,需要报告产品碳排放信息,暂无须缴费,但从2026年起需要支付碳关税,且
价格与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挂钩。
“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企业要实现高质量出海,要满足不同区域和市场的特点需求。例如欧洲市场成熟、发达、多元,但监管特别多。中国企业出口欧洲以
新能源汽车、机械制造为主,问题是监管很多,法规五花八门。”黄陈宏告诉记者,欧洲消费者的环保和
绿色意识特别强,特别是碳关税落地后,中国品牌更需要有
绿色意识,同时出海企业在不同市场的内部管理体系需要贯通,通过统一
平台,整合和管理数据。
根据绿色创新发展中心发布的研究报告,钢铁和铝行业未来每年将支付的碳关税将达到20亿—28亿元,其中每吨钢铁增加成本约652—690元,每吨铝增加成本约4295—4909元。另根据2022年出口欧盟的钢制品数量,有
专家测算,我国钢铁行业出口成本将增加4%—6%左右,每年支出碳关税2亿—4亿美元。
“中国企业出海,要学会应对国际新规则,首先要打好合规基础,满足财税法规、碳关税、
碳标签、ESG报告披露等要求。”黄陈宏告诉记者,传统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很难满足当前的绿色资管需求,“绿色账本” 将碳数据纳入企业资源的范畴,让企业直接从ERP的交易中,获得真实、精确、可审计的碳数据。公司能够利用交易层面的实际数据,自下而上地管理碳排放数据,而不是使用估计或平均值,确保碳核算从财务和环保的角度都是安全可靠的。“现在碳资产有两个问题,一是怎么计算,二是谁来认可。企业需要的解决方案需要贯穿生产全流程,同时必须获得欧盟的认证。如果系统可以跟踪生产流程每个环节产生多少碳,最终合并计算再打上欧盟的
碳标签,就能帮助企业管理好碳资产。”
值得注意的是,CBAM涉及的钢铁、铝、电力等间接排放也将计算在内,这也增加了出海企业碳核算的难度。 据悉,思爱普全球前2000家大客户的碳排放,占到了全球1/3,高达100亿吨,因此,帮助客户在卓越运营中实现减碳,就是践行公司的使命。思爱普将“人财物碳”一体化,把碳数据纳入企业资源范畴,让企业在实现绿色减碳和业务发展的齐头并进。
近年来,精确减碳的趋势日渐明晰。近日,全国首块基于国家电网智能物联电表架构的“电碳表”在江苏省昆山市
试点应用,能够直观记录碳排放在电力“生产—传输—消费”全环节的足迹。在宏观层面,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已批准筹建内蒙古、广东两家国家
碳计量中心,国家
碳计量中心(山东)也前几日正式获批筹建,计划逐步从有色金属行业向化工等其他重点行业领域拓展,推动由宏观“碳核算”向精准“碳计量”转变。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