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以下称“碳关税”)将于2023年10月1日生效,国内企业如何应对?谈及此问题,中化国际业务主管日前表示,中化国际将聚焦原料、过程、产品的低碳化,优化环保工艺,节碳降碳,加强成本管理和推进循环经济,将经济效益与环境价值有机统一,强化企业的长期竞争力。
推进低碳化,提升竞争力
今年2月9日,欧洲通过碳关税政策,要求进口或出口的高碳产品缴纳或退还相应的税费或
碳配额。该政策于2023年10月1日生效,以确保进口产品与本土产品承担相同的
碳排放成本,降低由于免费配额减少导致的碳泄漏风险。
中化国际旗下扬农集团HSE与生产运营部副总经理沈志勇表示,在“碳关税”背景下,化工企业可以短期加强与免费配额量多或化工品用量大的欧洲进口商合作,从而得到更多免费配额,转移短期成本。但从长期来看,企业必须考量短期低碳技术设备成本投入与长期社会碳成本增加的关系。低碳技术运用得好、低碳经营模式成熟的企业,竞争力就显著提升。他认为:“要降低出口成本,化解‘碳关税’挑战,化工企业必须做好原料、过程、产品的低碳化,即在基础原料中将煤炭转向油气,以电力为原料的提高绿电比例;装置节能、自备电节能、外购电低碳化;传统高碳产品减产转向低碳化,大力发展与
新能源相关的新兴产品去支撑社会低碳化转型。”
中化国际添加剂事业部副总经理、圣奥化学副总裁唐志民表示,要加速提升
绿色能源应用比例,依托地缘优势,积极布局
绿色清洁能源,包括利用风能、太阳能、水能和生物质能等;积极开展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有效削减二氧化碳排放;积极探索二氧化碳回收利用技术的应用。
他说,基于国际
碳盘查体系,中化国际添加剂事业部结合国内
碳盘查理论,自主研发了碳排放管理系统“碳管家”,做到智慧降碳,引领低碳数字化发展。该系统通过分级全景监控,使各级管理人员实时了解碳排放运
行情况,实现碳排放精准管控。该系统还可以有效识别减排路径,为低碳运营管理提供支持,实现公司的绿色极致管理。
优化生产工艺,发展绿色产品
在探索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术的同时,唐志民表示:“中化国际正采取措施逐步淘汰落后产能,进行产线升级,布局低碳产业,引领行业绿色发展。”以添加剂事业部为例,每年委托具备资质的第三方进行ISO14064
碳核查,并将ISO14067产品
碳足迹认证纳入未来工作计划中,计划设立计算产品
碳足迹的管理系统,以满足未来欧盟“碳关税”政策所要求的信息披露和报告责任。
他说,中化国际正积极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生产体系,并采取以下主要措施。一是对全范围的生产流程进行摸排调研,优化过程控制和工艺流程,梳理出可以节碳降碳的点并进行
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包括但不限于淘汰落后机电设备,实行生产精准控制和优化改进工艺等手段。二是开展专项治理,引入领先污染物治理技术,针对多种污染物开展专项治理,如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及锅炉低氮治理等。三是进一步加强能源管理,如应用高压变频节能技术,降低电耗。四是不断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挖掘生产过程中能够实现资源和能源回收利用的节点,如使用循环水节水装置,达到节水目的。五是积极开发环保工艺,通过技术改进和工艺创新,从源头实现绿色环保,大幅降低生产过程中的“三废”产生量。
唐志民表示,中化国际将围绕节能降耗、本质安全、绿色低碳研发新产品,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公司将市场与产品开发紧密结合,做好深入调研,通过对产品未来市场的预判和生产工艺的调研,优先发展能够促进全产业链向绿色环保方向发展的产品,并选择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工艺。
立足长远,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
中化国际产业资源事业部总经理刘乐表示:“‘碳关税’落地对我国化工品出口企业在成本和利润空间方面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带来全球性低碳发展机遇,这将倒逼我国
碳市场改革,加速行业低碳转型进程。”
她强调,从短期来说,“碳关税”将促使国内
碳交易市场逐步与国际碳市场接轨,将“碳关税”部分成本留在国内。从长期来说,化工行业低碳转型将更为迫切,将促进行业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加速完成产业流程优化。为应对“碳关税”,中化国际将积极加速落地能
碳管理业务,将“碳关税”等外因转化为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她说,中化国际将开展碳盘查,开发碳资产,制定
碳资产管理方案,完成碳市场
履约任务,计算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建立企业的碳足迹管理体系。
专业的国际化期现货团队将为国际市场的碳交易保驾护航,为打造中化国际产品长期竞争力贡献价值。同时,中化国际将结合内外部客户需求,有序开展碳达峰、
碳中和政策和相关技术研究,多个
碳中和课题已立项并排上日程,助力产业的低碳转型。例如,中化国际产业资源事业部和扬农集团合作进行环氧氯丙烷、二氯苯等出口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认证。“生物粗甘油法生产环氧氯丙烷”已于2022年获得国际可持续发展和碳认证(ISCC)证书,成为国内首家ISCC认证的环氧氯丙烷生产商。“此次选取它进行碳足迹认证,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强化产品的低碳属性,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应对碳关税等国际挑战;另一方面,是希望以此作为
试点,强化中化国际碳足迹认证能力建设,建立适于企业自身的碳足迹管理体系,完善我国的化学品碳足迹计算标准,体现中化国际作为化工行业龙头的责任和担当。”刘乐说。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