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5日,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在欧盟理事会的经济与金融事务委员会(ECOFIN)
会议上获得通过,欧盟27国的财政部长采纳了欧盟理事会轮值主席国——法国有关碳边境调节机制的提案。若今年7月欧洲议会提出的最终方案通过后,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将最终进入立法实施阶段,成为全球首个以碳关税形式应对气候变化的机制,后续将对全球贸易产生深远影响。中国作为全球制造大国,碳关税对中国制造业将造成一定冲击,并加速推动中国能源转型,以及促使中国完善
碳市场和出台碳定价机制。
一、政策“三大”看点
政策看点之一:征收碳关税行业聚焦于水泥、钢铁、铝、电力、化肥五大传统行业。欧盟碳关税方案首批实施对象包括电力、钢铁、水泥、铝和化肥,将对与这些行业相关的进口产品实行与ETS相当的碳
价格(目前约为每吨二氧化碳60欧元),最终逐步取消目前给予重工业的ETS“免费配额”。方案实施过程中,欧盟层面不再设立统一的执行机构,而是由各成员国来各自执行。政策看点之二:为确保政策不造成严重冲击,特设立为期三年的政策执行过渡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提案内容显示,2026年1月1日起,欧盟将正式开征碳关税。征收碳关税的相关企业在2026年前无需缴纳新的有关税收,但企业需从2023年开始计算其交易产品中的
碳排放量。政策看点之三:碳关税与此前欧盟的
碳排放交易系统(ETS)之间还有待协调。目前,碳边境调节机制的提案中明确指出,碳关税将与ETS平行运作,以反映和补充其对进口货物的碳排放量相关管制措施。并将逐步取代现有的欧盟机制,以解决免费分配的欧盟碳排放交易的配额问题。但各国对于ETS免费配额的退出时间表,欧盟碳关税收入的分配方案以及欧盟出口产品的碳成本“退税”等问题还存在争议,后续协调工作将主要解决上述问题。 二、政策对中国“三大”主要影响
影响之一:欧盟碳关税将降低中国相关产品贸易竞争力,对相关行业出口造成冲击。中国目前是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2021年,中国对欧盟的出口额为4720亿欧元,同比增长37%,约占中国出口总额的15%,占欧盟进口总额约25%。中国出口欧盟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纺织品、金属品及化学品,这些产品未纳入首批碳关税涉及的行业,但后续很有可能会被逐渐纳入。此外,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钢铁、水泥和铝生产国,因此中国对欧盟出口产品的碳排放量相对较高,据测算,2018年中国从欧盟进口的产品中嵌入的碳排放总量仅为3000万吨二氧化碳,而对欧盟出口产品的碳排放总量则达到2.7亿吨。根据北大国发院的情景模型测算来看,中国出口欧盟的钢铁及钢铁制品的关税相当于提高了3.3个百分点,对欧盟的钢铁及钢铁制品的出口将下降14.0%;非金属矿物的关税相当于提高了5.7个百分点,出口则下降25.0%。这势必削弱了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影响之二:欧盟碳关税有利于加强推动中国能源转型。当前,国际地缘冲突对欧洲能源主权造成冲击,全球能源进口需求较大的经济体特别是欧洲迫切想摆脱对其他国家的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推动本国的能源进口替代策略,因此欧盟碳关税为世界各国的能源转型带来更大动力。中国作为制造大国,一直都是全球能源进口大国。为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已经提出“30/60”双碳目标,推动能源转型,但能源结构优化调整还有待一段时日,不可能短期内实现。特别是,中国长期以来实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产业结构耗能偏高,新发展格局下推动产业低碳化发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因此适时借力欧盟碳关税,基于行业发展规律,提高
清洁能源,储能、氢能和
碳汇集等相关技术水平,同时结合中国在风电、光伏等领域制造优势,寻求行业
碳足迹,有助于加速促进能源转型步伐。影响之三:促使中国完善碳市场和出台碳定价机制。从目前欧盟推动碳关税机制的动向来看,其通过经济手段增加出口国家成本,达到降低碳排放的目的,几乎已成定局。面对国际形势变化的客观要求,以及国内企业自身应对国内外竞争的实际需求,欧盟碳关税促使中国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钢铁、铝、水泥等行业应陆续纳入中国目前仅有的显性碳定价机制中。欧盟推动碳关税大背景下,通过完善碳市场和出台碳定价机制,中国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支付欧盟碳关税金额,避免企业为相同的碳排放重复支付成本(对于已经在国内支付的碳排放成本经欧盟认定后无需再支付)。
(作者苍岚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淑翠系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