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LCE)成为全球热点。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并逐渐成为各国各级决策者的共识。从世界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看,我国经济的低碳转型面临着较严峻挑战,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之策。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一、中国经济低碳转型面临的主要困境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中国经济的低碳转型,是在中国经济发展处在一个特定阶段和特定环境下进行的,实现中国经济的低碳转型,不仅任务重、压力大,而且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1.中国经济的低碳转型受制于外在环境“逼迫”,实现低碳转型压力巨大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0放_交-易=网 t an pa ifa ng . c om
低碳经济不同于工业文明或者信息革命这些技术创新导致的内源型经济革新概念,而是一个外在环境“逼迫”下的经济模式转化。也就是说,没有外在环境的限制和法律的约束,就不存在低碳经济,也没有必要走低碳发展道路。地球环境和国际法律的约束条件是促进中国经济低碳转型的外在必备要素。作为以工业品制造为主业的经济体,不仅要主动承担节能减碳责任,还将受到为减排而做出有关制度安排的制约。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中国经济低碳转型的压力,首先来自国内能耗和碳排放的严峻现实,中国政府为承担国际责任作出的承诺,为实现本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所规定的节能减碳目标,以及为节能减碳而制定和实施的有关政策措施。中国的能源结构是“多煤、有气、缺油”,这就决定了我国的能源消耗以高碳排放的煤炭为主。近年来,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和高碳产业的经济结构特征,中国已逐步成为温室气体排放迅猛增长的生力军。目前,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甚至有数据称,全球每年新增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中国就占40%。不少专家认为,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将于2020年达到峰值,随后才有可能出现拐点。无论从国际义务上讲,还是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看,都需要扭转和改变这一现状。为此,中国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由于中国70%碳排放来自于产业经济部门,只有30%来自居民碳排放。这一碳排放结构决定了我国减排目标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有高碳特征的产业部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经济低碳转型构成压力。
中国经济的低碳转型,还将不同程度面临来自国际强权的压力。从国际范围来看,发达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化,传统重化工产业已先后转移到以中国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目前发达国家约70%左右的碳排放来自电力部门和居民消费部门,产业经济部门的碳排放总量和比率不高。发达国家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要削减居民生活消费中碳排放,实现低碳“社会”。相比较而言,发达国家的减排压力要远远小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发达国家因自身减排压力小于发展中国家,必然会在低碳和碳减排等方面表现得更加积极和主动,并凭借其在低碳经济领域取得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持续对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和减排政策进行指责、发难和施压。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然首当其冲,在减排等方面承受更多的来自发达国家的压力,节能减碳的任务将十分艰巨。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碳价的提高对中国经济的低碳转型也将构成较大压力。通常认为,提高碳价几乎是所有减排和提高能效策略的核心。碳价的提高,一方面可以为企业和个人营造生产和消费低碳强度产品和服务的激励机制,从而利用减量机会降低他们的总碳足迹。另一方面,对碳价上升的预期会推动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激励机制的形成。碳价提高的重要表现,就是对国内高碳产品开征碳税和对进口高碳商品征收碳关税。德国早在1999年就开始对终端用户征收电、车用燃油、天然气和轻油与重油的生态税,并在2003年前多次提高税率。该项税收产生了接近全国GDP的1%的总收入。中国开征碳税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国内产业的低碳转型早晚将面临低碳成本增加的压力。近年来,欧美国家正在酝酿针对中国出口产品征收边境碳调节税。比如,美国最新《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众议院版本)就提出,在2012年后,如果进口产品产地的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量高于美国同行业的排放量,则总统有权对这些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中国经济的低碳转型发展还必然面临日益抬头的披着环境保护外衣的“碳贸易保护主义”和“碳贸易歧视主义”压力。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2.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完成低碳转型任务比较艰巨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中国经济的低碳转型,是在我国经济处在一个特殊发展阶段推动的。从世界范围来看,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继完成了工业化任务,其社会经济结构已从工业化社会转型为信息和服务型社会,大批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已经或正在加速转移到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发展中国家。从中国自身情况看,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仍在持续增加,能源密集度不断提高,能源消费呈现迅速增长态势,由此决定了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速快,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大国。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10种;装备制造业迅猛发展,总量规模居世界第二位,数控机床、发电设备产量均居世界第一;2009年汽车产销已连续超过了100万辆,居世界第一。可以预见,中国工业化的最终完成和全球制造业大国地位将持续相当长一个时期,由于能源结构的刚性,以及能源效率的提高受到技术和资金的制约,中国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前景“不容乐观”。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尽管我国目前和今后所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要在更高起点上实现工业化目标,完成发达国家所完成的工业化任务,但由于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高碳”成分的工业仍然需要保持相当长的快速增长时期。如何在工业化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抑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速,是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最大挑战。通常情况下,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主导地位,只有在充分工业化之后,才可能由服务业来主导国民经济。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继续完成工业化的重任,经济的低碳转型就不可能全部抛弃“高碳”成分的主业——工业品的生产制造,转向“低碳”成分的服务业等行业。作为“高碳”成分的制造业,虽然通过优化结构和节能,能够相应地减少碳的排放,但无论从投入来讲,还是从科技攻关和市场开拓来讲,都将面临较大的困难和挑战。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城市通常被认为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因而中国经济的低碳转型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城市的低碳化,包括城市的能源低碳化、生产低碳化和消费低碳化等。我国不仅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而且处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时期。有分析认为,到2020年城市化水平会达到50%左右。今后30年,约有5亿农村人口将进城,城市化水平提高到75%。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市政设施不断增加,交通承载量不断扩大,由此导致流入城市系统的化石燃料快速增加。流入城市系统化石燃料的不断增加,经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也将随之不断增加。在低碳技术尚未得到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必然影响和制约中国经济的低碳转型。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3.中国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储备滞后于发达国家,推动低碳转型易陷入被动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0排0放^交-易=网 ta n pa i fa ng . co m
我国经济的低碳转型,需要技术创新、技术进步和技术突破,并以此改变我国目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如果没有自主低碳技术的积累,低碳经济的发展就可能受制于人,使本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被他人套上紧箍咒。长期以来,我国能源领域的高新技术大多从境外引进,能源领域某些企业借助引进技术,利用国内低价资源及运行成本,已经形成规模化生产,其采取的低价竞争策略,不仅扰乱了整个行业秩序,而且严重削弱和打击了国内的技术创新能力,自主低碳技术缺乏必要的积累。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我国低碳技术的储备特别是其中的低碳核心技术储备,远远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从低碳技术的发展情况看,美国具有能源技术储备,欧日具有先行优势。美国在布什执政的八年间,尽管在国际气候谈判中极不合作,但对其国内的低碳技术研发仍然投入大量资金,并在碳搜集和储存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奥巴马执政后,大力推行绿色经济增长路线,将清洁能源的溢出效应渗透到经济的各层面。欧洲和日本由于政府和产业界对低碳革命的认识和举措更具前瞻性,并以直接财政补贴、低息信贷支持和税收减免等措施鼓励发展低碳技术,欧日已在低碳技术产业化上获得不可忽视的先行优势。比如,欧洲拥有全球领先的风电设备商LM、Vestas,日本拥有全球领先的混合动力汽车厂商──丰田和本田。面对这样一种情形,中国经济的低碳转型有可能陷入比较尴尬的局面。要么花费大量时间用巨资从头开始研发自主低碳技术,要么再次冒因被人绑架而危及产业安全的风险,从发达国家直接引进和利用低碳成熟技术,从而产生所谓的“锁定效应”。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的前期积累,我国低碳技术的发展现状令人堪忧。有些技术只是简单模仿和照搬欧美等发达国家技术,这种短视行为不仅引发水土不服问题,而且直接影响和制约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比如,目前我国风电生产设备基本模仿欧洲,且“往往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实际上,中国与欧洲的自然环境差异性很大,针对欧洲自然环境开发的风电生产设备功能难以在中国得以有效发挥。这种不经过详细研究对低碳技术的简单照搬,不仅会丧失技术上的自主权,而且有可能使中国新兴的绿色产业受到致命打击。另外,由于绿色产业在我国刚起步,利润和发展相对比较大,容易遭遇“高额利润诱惑——疯狂投资——产能过剩——最终泡沫破灭”的循环。在缺乏低碳技术积累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低碳转型一旦陷入这样路径,处理不好会成为套在中国经济头上的“绞索”,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隐患。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缺乏必要的低碳技术积累,还容易在方兴未艾的国际碳交易市场处于被动地位。根据《京都议定书》规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前不承担减排义务,但议定书鼓励承担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购买排放量。某些发达国家企业通过向中国企业输出技术获得碳排放权,会给中国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有资料显示,一家日本企业向中国某煤矿提供环保项目贷款,用来引进和购买日方先进环保技术和设备,由此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其减少的额度核算成标准单位,由日方企业向该中国煤矿购买。表面上看,中国企业似乎没有损失,得到了资金和技术,失去的不过是些无形的“碳排放额度”,可长远看,日方向外输出储备已久的环保、节能技术,占领市场,由此形成产业标准和技术垄断,中国企业如果将来发展自主环保技术,就可能受制于人。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ai fan g.com
二、推动中国经济低碳转型的应对举措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从我国碳排放的现实状况和潜在的国际政策压力来看,中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必由之路。早在2007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就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研发低碳能源技术,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的战略主张。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争取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动权。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1.制定和实施必要的低碳转型发展战略,努力抢夺低碳转型先机和制高点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低碳经济”被认为将是继联合国宪章和WTO之后的全世界一个新的规章,它必然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指标,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责任的重要体现和表达。为此,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纷纷推出一系列发展低碳经济的举措,努力抢夺发展低碳经济的先机和制高点。目前,发展低碳经济也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发展战略,是国家确定的下一步培育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面对低碳经济这一新的增长点,各产业和企业必将经历一次新的大洗牌。某些今天看来生机勃勃产业和企业,或许明天会突然死亡;而有些现在看着很弱小的产业或企业,明天也许会成为强势产业,关键在于能不能抓住和发展低碳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增长点。面对国际低碳经济转型的激烈角逐,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产业或一个企业,如果一味跟在别人后面跑,就可能难逃败局。因此,一国只有推动低碳经济转型并努力抢占先机,才能在未来发展中谋得主动权和产业制高点。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抢占发展低碳经济先机,战略须先行,这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基本共识和做法。经历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欧美发达国家纷纷把新的经济增长点聚焦于低碳经济,并制定了相应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比如,英国政府继出台《气候变化法》后,正式发布了名为《英国低碳转型计划》的国家战略文件,提出到2020年将碳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34%的具体目标。该计划涉及能源、工业、交通和住房等多个方面。与该计划同时公布的还有3个配套计划,即《英国低碳工业战略》、《可再生能源战略》及《低碳交通计划》。日本则按照“宏观与微观统一”、“远期规划与市场竞争统一”的要求,制定和实施了政府和企业环保战略,就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交叉立体作战。有效推动中国经济的低碳转型,不仅要在国家产业层面制定和实施低碳经济转型战略,而且要制定和实施国家整体层面的低碳经济转型战略,避免“只看树木,不见森林”和各自为战局面的出现。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中国经济的低碳转型战略,既要反映低碳经济转型的一般要求,同时又要体现我国的特点和比较优势。为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先后制定了《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及《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等法律法规。下一步要在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的基础上,依法制定和实施有关的低碳经济转型战略,确定具体的目标和政策措施。按照国家制定的低碳经济转型整体战略求推动低碳转型,能够确保中国经济的低碳转型不走弯路和富有效率。如果不按照国家整体战略要求统筹低碳经济转型,不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盲目上项目,就可能引发盲目上马、过度投资和重复建设问题。近年来,我国对多晶硅、风电设备等盲目投资引起的过剩问题应当引起高度关注。中国经济的低碳转型,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紧密结合我国经济发展需求和科技水平,按照国家编制的总体规划建立评价指标,调整产业、产品和能源结构,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投资增长机制,制定低碳技术攻关计划,并可考虑条件成熟时先探索试行绿色评价标准和核算体系。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国家和产业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和产业标准。低碳经济时代产生新的企业评价标准——“碳”,“碳”标准必然随之改变所有参与者的行为。近年来,为了取得低碳经济的主导权和主动权,发达国家采取的主要手段是抢占制定低碳标准的先机,占领制定低碳标准话语权,并力争使其标准成为国际标准。为此,我国需要强化标准创新意识,把低碳标准的制定纳入低碳经济转型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家低碳标准的制定工作,避免重蹈长期以来被动接受他国标准的覆辙。另外,我国还应当积极参与碳市场的构建,并将其纳入低碳经济转型的发展战略。参与构建碳市场,不仅有助于使中国成为碳市场中的定价权最重要的博弈方,不至于在碳市场定价博弈中出现“集体失语”现象。由于碳市场具有连接绿色金融与绿色技术功能,参与碳市场构建有助于帮助解决我国节能减碳事业发展中绿色技术应用不足这一瓶颈问题。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2.重视和加强低碳技术自主创新及推广运用,不断夯实经济低碳转型基础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科技进步是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和资源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效技术、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从这种意义上讲,中国经济的低碳转型的核心就是对低碳技术的创新和运用。谋划中国低碳经济转型应当接受我们过去所走的“以市场换技术”道路的教训,因为有些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仅靠市场是换不到的。长期以来,我们发现很多时候市场被换走了,但技术却没换回来。随着低碳经济大潮临近,我们再也不能被某些发达国家精心设计的试图让中国走“以碳排放换技术”道路所忽悠。因而,中国经济的低碳转型需要以技术为牵引,走低碳技术自主创新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夯实发展低碳经济基础,不断提升中国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彻底摒弃依靠高碳技术走高碳发展道路的传统发展模式。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
高能耗、低能效,高排放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个基本现状。目前,中国每美元GDP的能耗是日本的11.5倍,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7.7倍;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WWF2050展望》中文版报告称,目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左右,相当于发达国家20年前的水平。依靠低碳技术创新推动中国经济的低碳转型,旨在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最大限度地回收废物,或以环境可接受方式处置残余的废弃物,从而降低企业的碳排放量。就我国“多煤、有气、缺油”的能源结构现状而言,目前最为有效的措施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有关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发,由于可再生能源对于低碳经济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经济过程的上游即能源供应环节,而且取决于新能源的基础设施及终端使用环节的开发与改造,因此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开发,不仅涉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本身,而且还应当包括新能源的基础设施及终端使用环节的开发与改造等技术。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中国需要通过自主创新和国际技术合作与转让方式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并逐步形成低碳技术体系。包括积极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能源利用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有效发挥先进技术在节能中的特殊作用,优化发展煤油等化石燃料深加工技术,促进清洁生产和清洁循环利用,提高能源附加值和使用效率,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鼓励推广包括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源技术在内的“低碳能源”技术,广泛应用于清洁燃料交通工具、节能型建筑、环保型农业等领域。通过推广和应用新型低碳经济技术方式,引领中国向新型低碳经济发展,以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低碳化。
通过低碳技术的创新和推广运用引领中国经济的低碳转型,需要深入研究和密切跟踪国际低碳技术发展的新趋势,认真组织和实施重大低碳科技的攻关,并精心做好低碳示范项目,力争在低碳关键技术和关键工艺上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建立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增强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成熟低碳技术和工艺的转化利用,缩短低碳技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周期;积极扶持新能源、节能减碳、生态环保装备制造业,努力提高低碳关键设备的国产化率;完善低碳技术创新的激励政策,包括推行科技人员和低碳产品开发人员的技术入股、专利入股政策,以奖励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产品的设计、生产、消费的全过程都要推广使用低碳技术,寻求节能减碳的途径。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3.强化制度创新和制度约束的保障功能,真正确保经济低碳转型落到实处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中国经济的低碳转型需要制度创新和制度约束作为根本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市场力量引导中国经济低碳转型出现的市场失灵问题,使经济低碳转型真正落到实处。中国经济的低碳转型,首先需要制定和实施低碳认证制度。低碳标志被认为是一种产品的证明性商标,表明该产品不仅质量合格,而且从产品原材料的采掘到最终废弃物的处置,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均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害。制定和实施低碳认证制度,不仅有利于工业品和消费品用户选择低碳产品,增强企业的低碳意识,促进低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制定和实施低碳认证制度,需要加快低碳经济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并积极向企业宣传低碳标准的意义,鼓励企业进行低碳认证。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为了保障低碳认证制度的落实,还需要进一步建立低碳考核和监测监督制度。为了充分调动企业低碳转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防止在环境保护、温室气体减排方面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情况的发生,可考虑推行“低碳产值”或“低碳产量”考核制度,建立适合和反映我国经济特点及要求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着重考察企业产值和产量等经济总量指标扣除因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消耗、生态环境退化的损失;可考虑将实施低碳发展的评价指标纳入企业的经济核算体系和单位领导人的政绩考核,激励企业努力节能减碳。为了保障中国经济的低碳转型落到实处,真正达到节能减碳目标,需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以此规范企业低碳转型的权利和义务。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经济的低碳转型是一项全新的活动,不可避免地遭遇各种风险。推动中国经济的低碳转型,还需要政府部门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充分调动企业投资低碳经济的积极性。为弥补市场机制缺陷,保护、激励企业的低碳转型,可考虑对低碳投资项目在贷款额度、贷款利率、还贷条件等方面给予优惠;对投资于低碳技术设备给予投资抵免、税前还贷、加速折旧等多种形式的支持;对低碳经济转型的融资给予税收优惠;对碳技术改造项目进行贴息等。为了帮助企业防范低碳转型中的技术和产品开发风险,激励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和产品开发,可考虑由国家财政拨款建立风险补偿金,为企业的低碳技术和产品开发提供履约担保;扶持建立低碳技术风险投资机构,鼓励其在积极承担企业低碳技术成果研究、开发和产业化风险同时,依法获取相应的投资回报;实施政府“低碳”采购政策,由政府购买和使用符合低碳认证标准的产品和服务。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当前碳排放权的“准金融属性”已日益凸显,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将为1500亿美元,未来市场规模可达到2000亿至2500亿美元,超过国际石油交易规模。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碳货币化程度会越来越高,碳排放权将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但目前我国碳资本与碳金融的发展滞后,不仅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更没有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以及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这使我国面临着全球碳金融及其定价权缺失带来的严峻挑战,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国内有关产业的低碳转型。因此,建立和完善碳交易制度,使企业在碳交易中获得必要的合理收益,也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的低碳转型。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