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
前言
笔者曾做过2年的
碳核查,参与过
北京、河北、内蒙等八个省市的核查工作,对低碳行业也有一些认识。总体来说这是一个“赢在未来”的行业,但由于相关法规制度的不完善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目前发展仍比较混乱。近期加入碳阻迹,目的是在低
碳管理咨询,低碳智能化上做出一些新的尝试,同时也是为了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拥抱挑战,提升自我。
正文
其实,笔者进入碳圈只是机缘巧合的事,笔者所学专业是传统工科,早已日薄西山,江河日下,所以毕业时找工作的定位就是除了本行业之外,其他行业的技术类工作都考虑。正好招聘负责人告诉我,这个行业至少可以做50年。再者,当时接触的碳圈的人一谈工作就是
CDM、
CCER、DOE这些听起来高大上,查百科都显得高深莫测的词语。笔者当时接触的都是一些二十年前就在研究的技术,这样的词语几时听到过,顿时就觉得耳目一新,觉得碳圈人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又好听,在里面工作一定会超级喜欢的。
又是新兴行业,又可以做技术,完全满足了我符合我当时的人生规划,哪知道一进来,就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如果把笔者原来从事的行业比作快要瘦死的骆驼,那低碳行业就是一头出生已经很久却始终营养不良的马驹儿,吃不饱,跑不动,自己都想放弃治疗,但是马主人却整天给他画大饼,打鸡血,再过几个月就会有上好的草料给你吃,到时候广阔天地,任你驰骋。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笔者刚进入碳圈时,正好处于碳圈的一个小高峰时刻,万众瞩目(好像夸大了不少,也不知道碳圈从业人数现在有没有过万啊)的全国
碳市场即将启动,整个行业一片蒸蒸日上,欣欣向荣之势,颇有扶摇直上九万里的气势。哪知道仅仅过了一年,随着CCER的暂停,整个行业开始哀嚎一片,饿殍千里。一个几十万的项目,生生地被做成了十几万,甚至几万块的都有。这种饮鸩止渴的方式,始终不是长久之计。
笔者进入碳圈最先接触的是北京的核查,当时主要涉及的是活动水平,排放因子,核算边界等概念,反正看指南是看得云里雾里,统计数据也完全摸不着头脑,既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等接触了几个项目之后,渐渐也就明白了。
真正接触工业企业的项目,并且自己撰写报告还是在祖国的西北。应该说工业企业才是碳圈关注的重点,而这个也算是我比较熟悉的。然而做的时候才发现处处是坑,这些企业什么资料都没有。北京的企业不管怎样,最起码的基础资料还是有的,最不济还有个上报统计局报表可用。而这些企业,直接就说统计局的数肯定用不了,上报统计局的数都是按照统计局的要求来填报的,更有甚者,直接就说我们上报统计局的数是统计局帮我们填的,具体填的什么数,我们也不知道。没办法,只有接着跟企业折腾,好不容易勉勉强强凑齐一套数据,写完报告准备交差。你以为这就完了,too young 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这时候发改委出了一个57号文,熟悉吧,这就是补充数据表第一次出现,也是八大行业的概念第一次被正式提及。57号文为现在的碳市场奠定了一个基调,但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无异于平地一声惊雷,企业层面的数据都好不容易理顺,还有一个补充数据表,这可如何是好呀。万幸的是当时行业基本上八大行业涉及的少,而且补充数据表也不需要具体核查过程,再者八大行业在工业企业里也算是规模相对较大,产业相对成熟,所以在数据获取和收集上也相对简单。
之后的核查基本上都越来越正规化,程序化,专业化,补充数据的核查必须加在核查报告里,单独成段,这样整个核查的工作量无形中增加了一倍,工作量增加了,价钱却还是老样子,3万一家还是3万一家,加钱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加钱的,甚至还有不少地方变着法来克扣项目价钱。没办法,之前预算的时候没有考虑到评审的费用,评审费用怎么来呢,你们这些核查机构就义务“捐赠”一点呗。结果,核查报告就被强制性地分出了个三六九等。这就造成一些核查机构与评审
专家在个别有争议的地方存在一些调和不了的矛盾。
评审专家基本上都是行业内有一定知名度的人,对于他们,笔者深表理解。一个专家平均得看20多个报告,但是时间通常只有3天左右,3天按12个小时的工作时间来算的话,一个报告的时间只有1个半小时,这1个半小时的时间得弄清楚企业的基本情况,还得核对数据是否满足行业指南要求,核算数据是否准确无误。跟高考阅卷有点类似,区别是高考阅卷有一个相对统一客观的评审标准,而评审目前还没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标准,评审专家的个人主观性太强,所以导致争议时有发生。
复审,肯定不是一件坏事,这也是碳核查和碳市场制度建设中必须落实的一块。但是目前的复审,受限于人力、时间等,渐渐沦为了形式大于实际意义。个别地方想要把复审做好,不仅请来了评审专家(各核查机构负责人),还请来了行业专家。行业专家在本行业里侵淫多年,都颇具造诣。他们来了之后果然很有帮助,最大的一个影响是整个评审现场吵得更不可开交了。一个比较典型的
案例就是钢铁行业的吨钢能耗,中钢协的数据上发布的无炼焦的长流程的平均吨钢能耗在580kg/t钢左右,但是实际上核查结果不少都是600多,甚至700以上的也有。究其原因,无外乎企业上报能耗数据时,为了凸显自己的行业先进性,都采用干基作为其折标煤的原始数据,能少报尽量少报。但是核算温室气体排放时,又采用湿基作为原始数据,能多报就多报,这样就造成了一个百分之十到二十的差异。所以如果所有内容按照行业专家的意见,基本上个别行业里大部分的核查工作都是不合格的,得重新再核一次。这次“冲突”导致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行业专家至此很少出现在地方评审的名单里了。
上半年算是碳圈人比较忙碌的时候。由于,目前的
碳交易机制采取集中
履约的方式,因此,基本上6月份之前所有地方的核查工作都必须结束,而不少核查机构在各地都有核查业务,但是核查机构的技术人员一般也就那么二三十人,就这二三十人要负责十个甚至更多地区的核查工作,强度之大可想而知。所以,这个时候一般都是女的当男的使,男的当牲口使。顺便提一下,碳圈的男女比例很均衡,甚至女的比男的都要多哦。核查工作差不多都是收到通知之后一个月内完成,这就要求十天之内必须跑完所有现场,二十五日内写完报告,所以核查员出差的工作时间基本上是早8点到晚11点,更晚的都有熬到2、3点的。没办法,9点去企业,8点肯定得出发,不少企业都是在山沟沟里面的,这样的可能得更早,在现场呆到下班时间,回酒店吃完饭已经7、8点了。在联系一下明天的企业,了解下明天企业的基本情况,整理一下今天的数据(不然第二天就记不清楚了),基本就11点了。
然而即使这样忙,受限于项目本身金额,碳圈人工资基本上都不高。强度大、工资低、容错率低、工作重复性高,这些都是碳圈人的标签。碳圈人还有的一个标签就是学历高,综合素质高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对轻松的工作氛围。985、211、研究生、海归,这些都是碳圈从业人士的基本要求。而且,核查的性质决定了你得从企业的方方面面做考虑,简单来说,就是操着厂长的心思,挣着基层员工的工资。
由于经常出差,聚少离多,所得与所付出的不匹配,碳圈人,特别是男性,不是被老婆嫌弃,就是走在被老婆嫌弃的路上。当然了,这两类笔者都不属于,笔者属于第三类,想找个人来嫌弃而不得。笔者并不反对出差,适当的出差可以丰富生活,开拓视野,但过于频繁的话,就不太合适了,特别是对那些有家室的。如果把工作作为一道菜的话,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就是主食,出差是其中的调料,适当的调料可以让菜更加鲜美,但若是调料太多,甚至比主食还多的话,这任谁都受不了。毕竟,盐不能拿来当饭吃。笔者之前一位同事,孩子刚出生一个月不到,就出差了2个月,生活不易呀。
笔者从事核查的这2年时间,写报告最怕的就是有笔误,比如4278.54写成了4728.54,以至于一些数据经常来回的对来对去。这样的错误虽然小但影响却不小,而且还不易察觉。一个报告基本上七八十页,多的上百页的都有,笔者半年时间编写的毕业
论文也就六十多页,当时还被老师批注说太长,需要适当精简。偏偏任何一个小错误对企业,对报告整体质量可能都很重要,因此,笔者经常性的在改过一次数据后,报告都得重新再审一次,然而即使这样,小错误也经常出现。因此在报告初稿定了之后,一般都会改第二遍,第三遍。然后评审完之后,再改第四遍、第五遍。改的多了,有时候做梦都会梦见在改报告。
说完碳核查,就不得不提一下全国碳市场的启动,在2017年12月19日,全国
碳排放交易体系启动了,然而,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是现阶段的工作还只是对数据监测和数据报送做进一步的细化,真正的履约交易阶段可能在2020年才会开始。碳市场“千呼万唤始出来”之后,依然“犹抱琵琶半遮面”。最近,气候司又有可能被纳入生态环境部,领导层估计又得更换,市场不知道还能不能正常运转下去,真是个“多灾多难”的行业,只能在心里安慰好事多磨吧。
碳市场能够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其一就是企业填报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而这些就很考验核查人员的业务能力。而目前的行业现状是,懂行业的人不一定懂碳,懂碳的人不一定懂核查,既懂碳又懂核查、行业的人又太少,而且这些人当中的大部分也都不会参与具体的核查工作,能够著书立说,谁愿意整天累死累活写报告、改报告。
其二就是规则的统一性和一致性。不同行业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核算方法及要求要统一:不能发电行业的低位发热值测量采用GB213,其他行业的低位发热值测量用GB212;西北地区的电力排放因子采用一个值,华北地区的电力排放因子又采用另外一个值。若采用全国统一的基准法分配配额,这样是不是会变相地造成高耗电的企业往电力排放因子低的地方迁移。
另外,各省份之间的规则和要求的不同,一定程度上也对核查工作造成了困扰。
A省:企业消耗的汽油不要纳入核算范围,汽油都是小轿车消耗的,消耗的汽油基本上都是在企业厂区外消耗的,还有一些是作为员工福利的,不需核算。
核查机构:好的
B省:企业消耗的汽油,它属于企业移动源,也是为生产经营服务的,不管厂区内外,都得核算。
核查机构:。。。
A省:核查报告填写中后面的一些企业的一些报表必须截图附上,放在报告的附件当中而且必须得能看到年末数据,这样报告才能更直观。
核查机构:好的
B省:核查报告中你为什么要放一些报表截图,是为了让报告页数更多,显得工作量更大么,这个不要放进报告里去。
核查机构:。。。
A省:核查报告中交叉核对时不要写月度数据,月度数据量可能涉及企业的一些机密信息
核查机构:好的
B省:核查报告中必须填写月度数据,年度数据必须由月度数据汇总得到,不然无法核对数据的准确性。
核查机构:。。。
A省:我们这边的焦粉都是半焦,学名叫兰炭,按兰炭处理。
核查机构:好的
B省:我们这焦粉是焦炭晒下来的粉末,按焦炭处理。
核查机构:。。。
总结
其实,碳圈那么大,没有必要非要拘泥于全国碳交易市场、碳核查、CCER、清单编制这些已经相对饱和的方向,多找新的切入口,把蛋糕做大,而不是疯狂争抢已经为数不多的蛋糕份额。之前,我公司提及的个人碳交易就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既然现在能让不少企业都了解低碳这个行业,何不再加把劲,让更多的个体参与进来。谎言重复一千遍,尚能成为真理,更别说低碳本身就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只不过由于时代的局限而发展缓慢。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展望
此文,写给所有在碳圈工作过的人。孟子有一句话来描述低碳行业,其实笔者觉得挺贴切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也希望,碳圈人能在困境中,砥砺奋进,化困境为挑战,化挑战为动力,找到新的机遇。最后,愿碳圈人苦尽终能有甘来,愿这些年的煎熬等待能够有所回报,愿大家都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