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市场建设
引导企业碳减排的有效工具主要包括实施
碳税政策和碳排放权交易两种。
碳税是通过税收手段,把二氧化碳排放带来的环境成本转化为生产经营成本。目前,全球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碳税政策。实施碳税政策有三个优点:一是见效快,通过快速挤压碳排放企业的利润空间倒逼其减排;二是实施成本低,主要依托财政税收体系实现,无须新设机构;三是可以实现政府税收再分配,推进低碳
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工作。实施该政策的缺陷是,碳税与环保税、消费税等现行税种功能重叠且对重点排放单位的减排引导效果有限。在我国“十四五”税收安排中,未出现碳税的相关表述。
碳排放权交易(ETS)是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买方支付一定金额从卖方获取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模式。全球现有29个碳交易所,交易的二氧化碳约占全球排放量的9%,随着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预计碳交易量占比会超过14%。ETS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减排效果具有确定性。政府控制碳排放总额,减排成果更直观、明确,无须其他中间变量传导。二是通过
价格手段倒逼企业减排,具有较完备的
价格补充机制。在常规配额交易基础上,可以开展配额期货、期权等衍生品交易,进一步提升市场配置效率。三是促进跨境减排协调,通过不同ETS间互联互通形成跨国(区域)的碳排放权市场,有利于实现更大范围的优化减排。ETS的主要缺点是碳交易市场设计难度较大、运行成本相对较高。
当前,全球碳交易市场建设稳步推进。2019年,全球碳排放市场交易总额为2145亿美元,比上年上升34%,其中欧盟碳交易占比为87%,美国碳交易占比为12%。
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从2011年开始,到2013年,
北京、上海、广东、天津、湖北、深圳和重庆7个省市碳交易
试点正式运行,2017年,在全国范围启动碳排放交易体系,首批将电力行业纳入交易范围。“十三五”规划明确了钢铁、石化、化工、建材(水泥)等八大行业最迟2022年内全部纳入碳交易市场。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发电行业成为首个纳入全国
碳市场的行业,纳入的重点排放单位超过2000家,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这意味着我国
碳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
截至2021年6月,我国7个交易所
碳配额历史累计成交量4.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114亿元,平均价格23.7元/吨。机构预测,我国未来发放
碳配额总量在60亿~90亿吨,配额交易量有望升至240亿~360亿吨。为避免挤占制造业利润,实现碳达峰的10年间,我国
碳价预期维持相对较低水平;但2030年之后,
碳价预计快速上升,与发达国家持平。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