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7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学讲席教授张晓燕受邀参加由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香港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国
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政策对话及未来之路”
论坛,并围绕《中国
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影响及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主题发表演讲。
张晓燕在演讲中表示,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务之急。温室气体的持续排放加剧了全球气温的上升。而当前的气候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实现气候目标的需要,气候资金必须每年至少增加五倍以应对这一挑战。中国通过“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
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以应对气候变化。目前,中国的碳排放量占世界总排放量的27%。在此背景下,零
碳金融市场和碳排放交易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工具。
张晓燕分享了她有关
绿色债券的
碳减排效应研究。通过2014年至2022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以及Trucost提供的碳排放指标,分析了
绿色债券发行及其对企业碳排放影响。研究发现,发行绿色债券能显著降低企业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在她的另一篇有关债券市场中碳风险的研究中,探讨了碳排放与公司债券横截面收益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企业的碳排放强度越高,其债券的预期收益也越高。此外,张晓燕还对碳排放定价和现有的碳风险进行了研究,发现碳排放强度越高,股票预期收益越高,并且双碳目标公布后,碳排放溢价更加显著。
张晓燕表示,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不断发展且影响显著。自2013年以来,中国已经启动了七个
碳交易市场
试点。2021年7月16日,中国的国家碳排放
交易系统正式启动。该系统涵盖了发电行业2162个重点排放单位,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
碳市场。到了2023年,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进一步完善。她还例举了目前有关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对省级碳排放、企业碳排放以及对企业绿色创新影响的相关
论文。
最后,张晓燕总结了三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一是建立零碳金融体系促进碳减排。发展中国家可以为零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使其符合本国的优先事项,并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
二是建立碳排放交易系统(ETS)系统需要时间和持续的努力。建立ETS体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包括确定覆盖范围、设定总量限额、分配排放权、建立交易
平台、制定监管机制、实施调整、与国际接轨等。在发展中国家建立排放交易体系需要持续监测、评估和调整,以确保其有效性。
三是积极学习国际经验。中国在设计碳排放交易体系时参考了国际上的最佳做法,并借鉴了其他国家的经验。发展中国家可以从研究中国和其他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国家的经验中受益,从他们的成功和挑战中学习,为自己的体系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信息。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