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信息披露是防范企业“漂绿”的最有效手段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工作发展迅速。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数据,2022年,逾1700家公司单独编制并发布2022年ESG相关报告,占比34%,这一比例较往年进一步提升。但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企业的ESG信息披露仍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黄超妮表示,当前中国企业在ESG信息披露,特别是气候变化方面的信息披露还有待加强。“如果我们看投资偏好的话,投资人确实对气候变化存在较显著的偏好关注,而中资企业在转型路径时间表、可定量的减排目标等方面做得还不够。”
但她也强调,随着ISSB可持续信披准则的落地,中国在气候变化方面的信息披露有望逐渐与国际接轨,这对中国ESG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打通”起到关键性作用。黄超妮认为,2023年6月ISSB制定的可持续信披准则正式发布,这为全球统一业续信息披露做了一个非常好的铺垫。全球可持续信披标准的出台,有望改变中国企业的ESG评级劣势。
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推动ESG实践、讲述ESG故事,随之浮现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其中一大风险便是“漂绿”。
“防范‘漂绿’的风险,需要软硬兼施。”黄超妮表示,“虽然我们目前还没有明确地看到监管手段来惩罚‘漂绿’行为,但是诸如欧盟或者澳大利亚,已经开始对防范‘漂绿’做出努力;此前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等文件的推出增强了境内外绿色定义的互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漂绿’的行为。”
“其实持续增强信息披露是防范‘漂绿’最低成本的手段和工具。”黄超妮总结道。
此外,对于ESG评级机构的监管也在提上日程。目前各个评级机构对于ESG评级的标准并不统一,这对银行、投资人等使用端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我认为例如ISSB标准的推出,也能够为全球统一信息披露提供一个模板,评级机构在具体规则制定中也会相应作出调整。日后可预测的是,评级机构方法论的透明度、评级的流程、和发行人的沟通等等都将得到进一步规范。”黄超妮表示。
谈及对未来中国ESG市场的期待,她表示:“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的落地已经实现了很大的突破,而且最近对200多支现存量的绿色债券进行再贴标,也是发出了积极的信号去吸引国际资本市场投资中国绿债。虽然我们非常自豪地说中国绿债市场在近几年的发展势头数一数二,但相对来说国际投资人的参与度还是比较少,特别是以人民币计价的ESG市场。所以说,未来我们会期待更多的国际资本进入国内的ESG市场,支持中国的低碳转型。”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