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双碳”还需市场资金及时“补位”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吕红星2023-04-05 08:40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上,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廖林在“金融服务双碳战略”分组会中指出,金融机构应把服务“双碳”放在中国式现代化大局中去推进,结合当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推动绿色金融应从四个方面发力,分别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金融服务“双碳”战略再一次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金融服务“双碳”战略需要大量资本投入
 
  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对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大量资金支持,除政府资金外,市场资金也要及时“补位”。近年来,资本市场深化改革与绿色低碳转型有机结合,在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融资支持力度的同时,不断丰富完善绿色产品体系,持续支持实体经济绿色低碳转型。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高级经济师刘满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金融服务“双碳”战略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主要是企业技术改造投资、低碳清洁能源投资以及零碳、负碳技术投资三大部分。
 
  2022年7月21日,世界经济论坛与奥纬咨询联合发布《应对中国气候挑战:为转型提供融资,实现净零未来》报告。报告作者之一、奥纬咨询董事合伙人钱行表示:“‘双碳’承诺开启了中国的绿色革命新浪潮,而这一重大经济转型有赖于大量的资金投入。”
 
  该报告也指出,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从2020年到2060年,预计中国在电力、钢铁、交通、建筑和房地产行业所需的绿色融资总额约为140万亿元,即年均资金需求超过3.5万亿元。大力开展金融创新,支持重大的科技进步,是中国实现净零排放的关键。
 
  在刘满平看来,在看到百万亿级投资所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和防范四大风险:绿色通胀风险、传统产能资产搁浅破产风险、碳效率较高的新产能过剩风险以及新产能投资收益不及预期风险。
 
  有观点认为,由于“双碳”目标带来百万亿级投资规模,所以金融服务“双碳”自然会促进经济增长,甚至带来若干万亿的经济增长。
 
  在刘满平看来,这个结论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上的,需要一定的前置条件。首先,“双碳”目标的本质是“产能替代”,即碳效率较高的新产能对碳效率较低的传统产能的替代,其中很大部分新增投资是对传统产能的替代,而不是“净增”。如果“净增”不是正数的话,也就说明碳减排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大于促进作用,经济增长是实现不了的。所以,“双碳”对经济的增长关键是尽量扩大“净增量”。其次,与碳效率较低的传统产能相比,未来碳效率较高的新产能投资乘数是否能够变大,如果不足够大,经济增长也会难以实现。
 
  消费端减碳势在必行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新能源汽车就完美地诠释了应如何看待“双碳”目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汽车销售总量下降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逆势上涨。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从汽车的例子可以看出,走传统汽车发展道路,需求会越来越小;走新能源汽车道路,需求会越来越大。
 
  “‘双碳’目标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但在目前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还存在正相关的情况下,某些地区、某一阶段或许会成为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究竟是成为动力还是制约因素,关键取决于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逐步脱钩以及经济增长模式的改变。”刘满平进一步表示。
 
  除生产领域减碳外,消费端减碳势在必行。当前,消费领域的碳足迹主要来自于衣食住等方面。有公开数据显示,生活消费碳足迹占人均碳排放的40%-80%,消费端减排潜力不可忽视。10双一次性筷子增加碳排放0.2千克;一张A4纸增加碳排放12.67克;
 
  “目前更多的是从生产领域推进‘双碳’目标,吸引金融资本进入,但缺乏从消费领域倒逼绿色低碳转型的诱导、激励机制。如果民众消费模式不受‘双碳’目标的影响而改变,生产端的零碳技术、固碳技术、负碳技术等必将受到经济合理性的约束。”刘满平表示。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