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如火如荼的同时,
碳金融市场也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聚焦的关键词。多位代表委员在今年的建议提案中建议完善多层次
碳市场建设,丰富包括碳远期、碳期权、
碳期货等
碳金融产品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建议,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鼓励民间自愿交易。在他看来,市场主体交易的活跃度是碳市场能否发挥减排效果和作用的关键,这对防止碳泄漏,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实现公平减排,最终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为此,他提出要坚持先立后破,逐步扩大碳市场的覆盖范围,建议“十四五”期间将更多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尽早将水泥、钢铁和电解铝等高能耗行业纳入,并尽快明确纳入的时间节点及
碳配额分配原则。
同时,他建议完善并丰富全国碳市场的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在当前现货交易的基础上,可借鉴国际碳市场经验,进一步增加如碳远期、碳期权、碳期货等碳金融产品种类,并引入远期交易、展期交易、掉期交易等更多交易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证监局局长杨宗儒在提案中提出,我国碳市场建设近年来取得积极进展,市场运行框架基本建立,初步打通了各关键环节间的堵点、难点。从成熟经验看,
碳交易市场是一个多层次市场体系,一般包括现货市场和期货等衍生品市场。为了提高碳定价效率、促进我国碳市场高质量发展、服务
绿色低碳转型,建议在完善碳现货市场制度建设、加强碳市场数据质量建设的基础上,强化期现联动,研究推出碳排放权相关的期货品种,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多层次碳市场,服务
绿色低碳转型。
在杨宗儒看来,需要研究推出碳排放权相关的期货品种,建设一个
价格有效、功能完备的全国碳市场。碳排放权期货市场通过各类交易者的撮合交易、中央对手方清算等方式,可提供连续、公开、透明、高效、权威的远期
价格,进而提升碳市场运行效率,并为企业提供风险管理工具。建议推动期货市场适度先行,依托广期所积极推进碳期货市场发展,进一步完善碳定价体系,提高碳定价效率,促进我国碳市场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上海市委主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今年在关于完善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的提案中表示,当前,我国碳交易市场面临企业碳排放监测体系较弱,未形成有效的碳市场价格机制,市场参与主体单一、交易不活跃、交易品种有限、碳交易法规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对此,钱锋建议,完善碳排放核算、报告与核查机制;提升碳市场价格杠杆功能,扩大市场参与主体、提升市场活跃度;丰富碳金融产品体系,完善碳交易市场法律法规,研究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更好发挥碳交易机构服务和管理功能。
总的来看,我国碳市场自2021年7月推出以来,市场机制逐步建立并运转,定价机制逐渐完善,但同时也存在着交易方式原始、流动性不足、风险管理工具缺乏等发展局限。在此背景下,与碳现货市场的发展相辅相成的碳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推进备受市场期待。
谈及目前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情况,中信建投期货金属首席分析师江露在接受期货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我国碳市场的形成,为了推进企业
碳资产管理、活跃碳市场交易,各地的碳金融市场创新也层出不穷,涵盖了除碳期货以外的各类主要碳金融工具。但从目前来看,我国碳金融市场仅培育出依托碳配额和
碳信用两种基础
碳资产开发的部分金融工具,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参与市场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也十分有限。
“碳排放权市场目前发展加速,但仍然局限在扩大现货市场多元参与主体阶段,目前的措施包括允许金融机构自营碳排放权交易以及鼓励
试点碳基金。”方正中期期货金融衍生品资深研究员彭博说。
探索完整的碳金融市场发展对现货市场有何意义?在江露看来,结合欧盟碳衍生工具的运用情况,衍生品在碳市场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其中,控排企业和其他存在碳风险敞口的企业,可以利用碳衍生品来管理
碳价波动风险。此外,衍生品市场通过提供有关碳资产的前瞻性信息,在提高透明度、价格发现和市场效率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有助于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向决策者提供有关
碳价监管的有用信息。投资者可以依靠碳衍生品的价格信号来评估其投资组合中的气候变化风险,进而管理风险并分配资本,从能源转型机会中受益。
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我国碳期货的上市值得期待。期货日报记者注意到,2021年至今,监管部门多次发声支持推进碳期货上市。2022年年底以来,广东省发改委、广东省人民政府也相继印发相关方案,提出在广期所研究上市碳排放权期货品种。
“当前广期所已经把碳排放权期货作为重点品种在推进,但客观来说目前上市的条件仍不太成熟。一方面,全国统一现货市场并未完全形成,市场参与主体仍然非常有限,比如目前钢铁、有色等企业还未能充分介入碳排放现货市场;另一方面,市场对于碳排放的运营机制以及制度体系仍需培育以及建设。”彭博认为,总体来说,目前碳期货市场建设仍然处于准备阶段,碳期货的上市恐怕仍需等待一段时间。
江露表示,后续建议有关部门加快推进碳期货等衍生品的相关筹备工作,未来碳衍生品市场的构建可以弥补现货市场流动性不足、交易信息不透明、价格信号失真等问题,从而积极助力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