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不仅要支持低碳、零碳领域的产业发展,也要关注传统的高碳、含碳产业的
绿色升级。近日,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期间,在2022中国国际金融年度
论坛“气候投融资:金融助力绿色复苏”分
论坛上,多位
专家就此发出了呼吁。
绿色金融发展成效令人振奋
对于绿色金融的发展成效,中国工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周月秋用“令人振奋”来形容。
在服贸会金融展区,《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注意到,参展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成果随处可见。据不完全统计,服贸会期间,围绕“双碳”赋能产业发展、
碳交易、绿色城市等话题召开近30场论坛
会议。
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等八部门联合发布《“两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开放发展行动方案》,提出了22项推动
北京绿色金融领域改革的举措。北京
绿色交易所与中国再保险集团、太平洋(2.79 -0.71%,诊股)保险等签署合作协议,携手响应“双碳”目标对金融服务业的新需求。中国建设银行展出了建行绿色实践的画面,展现了建行北京市分行如何为北京“绿水青山”添彩增色。中国人保展区,展示了服务绿色环保板块,介绍包括搭建服务“双碳”保险产品全景图等。这些活动和成果体现了各金融机构积极主动服务国家“双碳”目标发展大局的努力。
除各金融机构实践绿色承诺外,周月秋认为,“令人振奋”还体现在,随着“1+N”政策体系出台、
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出、行业目录和指引等的建立和完善,通过一系列引导绿色资金资源配置的机制安排和金融机构政策与产品的创新行动落实,中国的绿色金融已经实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有效的气候投融资格局。
国际合作逐渐增多
数据显示,2021年底,中国的绿色贷款余额达到16万亿元左右,位居全球第一;
绿色债券近6000亿元,居全球第二。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大量的绿色低碳投资,为商业银行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姚红认为,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多家机构预测,实现
碳中和目标的新增投资需求在100万亿元以上,需要商业银行积极参与,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提高绿色金融业务增速和占比。另一方面,煤炭、煤电等传统化工能源和高碳行业的环境气候风险增大,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面临挑战。商业银行需紧抓政策与市场机遇,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和气候融资,渐进有序优化资产结构。
在这一过程中,外资金融机构正成为我国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合作伙伴。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兼行政总裁王云峰介绍,汇丰银行近年来积极参与中国与国际的绿色金融合作框架,例如“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中英气候与环境信息披露
试点项目和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项目、亚洲转型金融研究小组等。“下一步我们希望与中国的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合作,建立明确的转型标准,并与国际标准协同,建立统一的转型金融目录。”王云峰表示。
转型金融需求不容忽视
在本次论坛上,多位专家也呼吁,在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还要重视支持传统产业绿色升级、节能降碳的改造。
周月秋认为,绿色金融在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不仅要把重点放在满足不同类型的绿色、转型项目在期限、成本上的不同需求上,同时还要重视在传统金融工具中增加绿色的比重,支持传统产业绿色升级、节能降碳的改造。
王云峰认为,尽管绿色金融发展迅速,但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只有纯绿色项目并不够,化石燃料以及其他高排放行业在转型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促进这些行业转型,对实现全球整体气候目标同样重要。”
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理事长、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徐林认为,整个金融体系需要一个多样化的投融资工具的支持,而且这种绿色金融必须具备便利性、可得性、普惠性,使得不同市场主体都能够平等获得绿色金融支持,而且需要具备多样性,满足不同项目融资需求。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