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亟需尽快跟进气候投融资业务
报告指出,气候投融资业务是中国目前亟需尽快跟进的重点领域。全球广义上与气候相关的各类资产配置总规模已经达到近50亿美元,在全球资产配置中占比将近25%,绿色资金在气候投融资目标下的需求与供给并不匹配。
同时,由于当前气候投融资项目具有正外部性而且尚未实现内部化,普遍存在前期投资规模大、投资效益和收益率不高以及投资回收期较长的特点,导致金融机构向气候投资项目提供融资的动力明显不足。
从国内角度来看,报告提出了中国气候投融资正面临的五大难题。
一是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的融资难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项目长期具有投资规模大,收益率低、投资回报周期长的客观问题。
二是投资资金与项目的匹配问题。绿色资金往往更青睐投资回报周期相对较短,而尚处于发展的项目难以得到该有的资金投入,因此形成了项目与资金之间的错配。
三是绿色金融参与主体单一的问题。我国绿色信贷占整体绿色金融资金总额的超过90%,绿色金融业务则主要集中在银行端口,参与主体较为单一。
四是企业主动披露ESG信息的意愿较低。尤其是上市企业对于披露ESG信息工作并没有较高的主观能动性。2021年披露ESG信息的1130家A股上市公司占总量的26.9%,但其中仅有66家企业发布了纯粹的ESG报告,仅占A股上市公司总量的1.57%。
五是绿色金融难以对所有气候项目进行资金支持。比如,去年河南大雨反映出进行海绵城市升级的需要,属于气候投融资,但并不属于绿色金融对零碳项目的资金支持目录。
此外,报告从地方角度探讨气候投融资对城市带来的多层面益处。
一是气候投融资为城市“双碳”目标建立了理论指引。气候投融资应服务于支持城市自身现代化建设和地方“双碳”目标相结合,即城市自身通过相关工作成为气候投融资先行优势地区,引导资金进入气候变化领域。
二是气候投融资试点在地方政府布局“双碳”实践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地方政府可考虑布局通过气候专项
绿色债券去募集资金,投入到气候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灾害的城市防御力,从而为开展气候投资活动提供环境基础,提高“城市气候信用”。
三是气候投资推动了地方升级绿色金融服务。对比发达国家的气候投融资市场,中国当前的绿色融资整体需要加强目标管理和导向性,以及同步提升项目的气候适应能力。而减缓和适应气候的项目则需要改善投融资结构以及创新金融工具,从而不断降低“双碳”工作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