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适应需要金融体系作出系统性响应
《21世纪》:《适应战略2035》距2013年我国首次发布气候战略已过去近10年,中国的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工作面临哪些新挑战?什么是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的关键点?
李菁:气候变暖加剧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为防灾减灾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然而当前对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的分析评估仍然不足,对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视程度和行动力度仍亟待提升。
构建气候适应性社会关键是评估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制定统一的减轻和防御重大气象灾害的战略规划,加强综合应对能力建设,调动各方力量,科学、有效、有力、有序减轻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化解灾害引发的社会矛盾。
银保监会于2020年印发了《关于
绿色融资统计制度有关工作的通知》,向银行分别征集气候变化减缓和气候变化适应两个科目。
疫情前,全球所有用于绿色气候融资资金中只有少部分资金用于气候适应性方面。对于适应气候变化而言,提高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人口的气候韧性,管理气候风险是非常重要,非常迫切需要的。
《21世纪》:面对“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将适应气候变化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这一目标要求,《新适应战略2035》提出适应、协同适应的原则,要求金融体系金融机构协同发力。你认为金融体系应如何响应?
李菁:近年来,极端高温、干旱、强降雨、森林大火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灾害频发、多发,引发全球普遍关注。
《新适应战略2035》系统提出适应、协同适应的原则,要求鼓励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商业性金融机构协同发力,拓宽资金渠道,构建支持适应气候变化产品与标准体系,作出系统性响应。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绿色贷款、
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
碳金融产品等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2021年,我国
绿色债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绿色债券种类不断拓展,
碳中和债券、
气候债券、蓝色债券、生物多样性债券等绿债子品种持续创新推出、蓬勃发展。转型债券和可持续发展债券也将作为绿色债券的重要补充,形成合力多元化助力经济社会低碳转型。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