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碳达峰
碳中和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5月30日闭幕的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对培育壮大
清洁能源及其支撑、应用产业,建立健全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作出部署,提出要“走出一条服务国家战略全局、支撑四川未来发展的
绿色低碳转型之路”。
同一天,成都市、攀枝花市、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协同推进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签署仪式举行,签订政府间及企业间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实施一批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重大合作项目。签约现场,作为成都唯一一家深度聚焦“双碳”领域投资的市属国企,成都绿色低碳产业投资集团首次公开亮相,并签署了5大项目合作协议。
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是成都贯彻落实“双碳”目标部署的战略举措,也是城市塑造比较优势的新赛道。一系列重大政策机遇,为成都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提供了重大赋能。根据相关规划,到2025年,成都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以上。顺着这一目标我们看到,在公园城市进击绿色之路上,不只有“绿色颜值”,更有背后的“产业价值”。
千亿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
初具规模
2022年,不少地方将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作为加快产业转型的重要发力点,并圈定绿色低碳产业发展重点。成都也不例外。四川是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和清洁能源大省,成都作为四川主干城市,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今年初印发的《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专章提出“推动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明确要求“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优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运输结构,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方式”。
乘势而上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树立未来发展优势,近期,围绕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动作频频。
5月30日,成都携手“三州一市”,依托成都在科研、制造、人才、市场等方面优势和攀枝花市、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在清洁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绿色光伏、储能、氢能资源利用等方面优势,积极探索“研销在成都、共建产业链、绿电齐共享”跨区域合作模式,协同推进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
5月20日,四川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专场网络招聘会在成都人才网启动。这是四川省首次举办的绿色低碳人才专场网络招聘会。
4月,成都巴莫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获得国际权威机构SGS颁发的达成碳中和宣告核证声明证书,标志着全球首家达成“零碳”的正极材料生产基地在成都金堂诞生……
一系列动作,均指向这个目标: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在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城市人民宜居宜业、城市治理现代化上率先突破。
围绕绿色低碳产业建圈强链,成都大力开展“链主”及配套企业招引促建,建立“十个一”工作机制,制定出台《成都市支持绿色低碳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强化龙头企业培育,通威太阳能、东方电气等行业龙头企业引领和集聚作用不断增强。
今年以来,好消息不断传来:东方氢能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通威电池片连续5年太阳能电池出货量保持全球第一,PERC电池转换效率刷新世界纪录,157辆“成都造”氢燃料电池汽车为
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提供绿色低碳出行保障……光伏、锂电千亿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日前出台的《成都市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成都市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措施》提出,到2025年,产业绿色竞争力持续提升,聚焦光伏、动力电池、
新能源汽车、氢能、储能等细分领域建圈强链取得显著成效,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以上。更加具体地讲,到2025年,力争全市光伏产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培育5家以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头部企业;力争锂电产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氢能高端装备产业实现自主化、集群化,氢能产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
关键词:优化结构
促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布局未来
除了绿色低碳产业本身,成都还着力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方式,优化结构促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今年1月发布的《成都市绿色低碳发展报告(2020)》显示,“十三五”时期,成都以占全省18.7%的
碳排放承载了24.5%能源消费、25%的人口和35%的经济体量,以年均2.2%的
碳排放增长支撑了年均7.1%的经济增长,人均碳排放位列北上广深等全国十大城市最低,碳排放强度累计降低21.0%。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既需要精雕细琢的匠心,也需要运筹帷幄的大局意识和全局思维。我们欣喜地发现,围绕公园城市建设,成都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已然走在了全国前列。”此前,仲量联行中国区战略顾问部负责人徐岱雄在接受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提升产业绿色竞争力,是布局未来的重要砝码。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统筹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优化调整,建立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先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培育壮大清洁能源及其支撑、应用产业,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走出一条服务国家战略全局、支撑四川未来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之路。
准确把握“国之大者”“省之大计”,以新发展理念为“魂”、以公园城市为“形”,在高质量发展中当好全省主干、走在全国前列。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积极发展光伏、锂电等绿色低碳优势制造业和绿色金融、绿色认证等碳中和服务业,加快先进储能、节能环保、新能源装备等绿色技术研发攻关和市场应用,积极培育低碳企业,鼓励建设低碳园区。
如今,成都正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进一步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统筹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太平戴维斯华西区董事长胡裕华:
成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未来可期
“近年来对绿色低碳发展呼声越来越高,相应的环境贡献、社会贡献、公司治理,已成上市企业发展强制性要求,并向其他大企业,如世界500强企业等延伸,这都是推进绿色生产的重要推手。”昨日,第一太平戴维斯华西区董事长胡裕华在接受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都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如今又在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已是题中之义。
以“双碳”目标为引领,成都提出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要做好“减碳”和“发展”两篇文章。积极抢抓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支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重大机遇,进一步控存量、拓增量、促转型,严格限制“两高”项目,推动既有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改造,积极培育光伏、锂电、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集群,前瞻布局氢能、新型储能等产业新赛道,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在胡裕华看来,实现这一发展目标时间紧迫,要循序渐进推进落实。
“特别是,成都在资源的更有效利用上,还有很大空间。”胡裕华说,在清洁能源供给和低碳产业发展,特别是水电、光伏等方面,成都具有领先优势。如何有效利用资源关键要有科学规划,要避免区域各自为政、市州发展不协调、资源重复开发等问题,避免小水电、小煤矿的遍地开发模式,对资源开发进行总体规划,将资源、投入集中在优势地方,实现规模开发和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此次成都市、甘孜州、凉山州、阿坝州、攀枝花市的跨区域合作模式,各自发挥优势、构建全产业链,协同推进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就是有益探索,未来还可以做得更多。
他建议,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中要平衡好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一方面,提出循序渐进的降碳计划,调查摸排当前碳排放量,制定降碳计划,采取降碳行动,对照行动结果优化调整计划。另一方面,做好节能环保方面立法工作,制定相关评级标准,配套相应奖惩措施,引导产业、楼宇朝着环保节能方向走。
独家专访:
成都绿色低碳产业投资集团董事长陈简:
加快推进绿色低碳产业建圈强链
在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的大背景下,成都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迎来了新契机。今年5月,成都产业集团和成都环境集团联合出资成立成都绿色低碳产业投资集团,注册资本金20亿元。5月30日,在成都市与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攀枝花市(以下简称“三州一市”)举行的集中签约活动上,作为“双碳”领域代表企业,成都绿色低碳产业投资集团共签署了5大项目合作协议,涵盖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固废绿色低碳综合利用、绿电交通、钒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合作等产业方向,协议总额超过300亿元。
“三州一市”与成都的合作中,成都绿色低碳产业投资集团扮演的角色是什么?瞄准绿色低碳产业,成都绿色低碳产业投资集团成立后,主要任务有哪些?带着这些问题,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昨日独家专访了成都绿色低碳产业投资集团董事长陈简。
成都与“三州一市”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有着高度的互补性和协同性
谈及合作面临的机遇和基础,陈简表示,成都是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围绕贯彻落实中央“3060”战略部署,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出台了“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优化调整行动方案和专项政策措施,全方位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三州一市”具有开发利用水能、风能、太阳能资源的优越条件,是全省规划建设的新能源开发基地。当前,“三州一市”和成都作为支撑全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核心区域,政策有力支撑叠加市场需求迸发,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将迎来巨大的增量空间。
“成都与‘三州一市’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有着高度的互补性和协同性。”在陈简看来,成都市在绿色低碳产业领域已形成千亿级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拥有一批高能级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成都市国资国企也参与引进和培育了通威太阳能、中创新航等新能源行业龙头企业,光伏装备、锂电池等产业基础坚实。“十四五”期间,“三州一市”将重点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建设,新增风电6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1000万千瓦。总体来看,“三州一市”新能源资源充沛,制造成本较低,上游产业链优势明显,而成都则有创新要素集聚、研发转化实力强、绿电消纳需求大、场景多的特点。成都和“三州一市”产业互补性较强、协同发展基础较好,可以通过全产业链合作,实现“研发创新—生产制造—应用推广”的产业生态闭环。
立足成渝、辐射“三州一市”
全力促进跨区域合作模式落地
陈简表示,作为唯一深度聚焦“双碳”投资领域的成都市属国企,成都绿色低碳集团将履行“全市绿色低碳产业结构的构建者、‘双碳’研发成果的推广者”职责使命,秉持开放合作的发展理念,以项目为载体,加强与央企、地方国企、行业领军企业的合作,加快搭建起绿色低碳发展的“朋友圈”,助力区域加快推进绿色低碳产业建圈强链工作向更多领域、更多层次、更高水平迈进,不断厚植公园城市绿色生态本底。
“随着集团的成立,未来我们将主要依托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借力产业实力雄厚的股东支持、携手广泛的产业链合作伙伴,建立‘1+3+N’发展体系。”陈简透露说,这个发展体系即聚焦“双碳”领域,构建1个产业投资主体优势
平台;打造绿色低碳产业投资
平台、绿色低碳开发运营平台、绿色低碳综合服务平台3个核心主业,围绕光伏发电、储能、电池回收、综合能源等核心领域,着力打造N个专业性强、成长性好、专注于细分领域的二三级产业实体公司,力争到2025年末总投资达到300亿元以上,营业收入突破50亿元。
该集团还将立足成渝、辐射“三州一市”,全力促进“研销在成都、共建产业链、绿电齐共享”的跨区域合作模式落地,着力打造西部第一、国内一流的绿色低碳产业投资集团,成为全市绿色低碳产业结构的构建者,“双碳”研发成果的推广者。“在具体合作中,我们将积极搭建产业平台,做好成都市产业资源与‘三州一市’能源资源的高效链接,在产业导入、技术输出、资金投入等方面持续发力。以合作共赢为目标,与‘三州一市’国资国企开展多边合作,共同构建能源资源开发和利益共享机制。一方面积极参与‘三州一市’锂矿、光伏、风能、氢能等资源开发和产业化项目建设。另一方面,在成都协同布局电网和用户侧储能设施、打造‘油气氢电’综合能源站,招引强链补链产业项目,开展节能降碳综合服务,提升成都主负荷中心大规模稳定消纳‘三州一市’绿色能源的能力,探索打通成都市与‘三州一市’绿色低碳产业链供应链的痛点堵点。”陈简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