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金融专业能力建设有待提升
转型金融的覆盖面广,作用周期长,实施难度大。据估计,全球企业脱碳成本约占全球GDP的5%。方怡向提示称,转型金融面临风险收益不确定性难题。“向净零碳经济转型需要大量前期投资,但回报仅在未来实现,高碳企业转型具有长周期性与不确定性,金融机构难以对企业未来的长期表现做出判断。”
如何甄别企业是否能实现高碳排放转型?方怡向认为,高碳企业低碳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企业从战略层面、技术研发储备层面、经营策略、组织管理等各个方面开展深度变革。方怡向建议,可以通过核对企业低碳清洁生产关键技术、专利、
专家人才、工艺设备的储备情况,查看企业内部如何监督落实转型计划的治理机制,对企业碳排放历史数据核算和盘查等方式,对企业是否真正进行低碳转型、转型情况如何,进行核实。
汪惠青补充道,目前企业碳排放、
碳足迹等相关信息尚没有统一的数据收集
平台,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为高碳行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时信息不对称现象依旧存在。
方怡向认为,金融机构在开展高碳企业低碳转型金融支持业务过程中,对于高碳企业低碳转型的技术路径分析、工艺清洁改造、设备升级成本收益核算、高碳企业环境风险压力测试、ESG风险评估等工作需要大量的工程类、环境类等技术专家,而目前大多数金融机构缺少工程、技术类专家储备。“下一步,针对上述薄弱环节,金融机构需要不断加强转型金融专业能力建设,实现转型金融业务管理流程化、规范化、科学化。”
对于接下来落地转型金融,汪惠青建议,一方面,要全面构建转型金融发展管理机制,包括多维度构建有效的数据采集与管理体系;借鉴外部成熟方法论并利用行业专家资源提高环境风险传导路径刻画精准度;探索适合自身业务发展模式的环境气候风险分析方法和模型工具。
另一方面,要优化转型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包括探索提供更多类型的转型融资产品,如拓展转型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供应链融资等;加强‘政银企’沟通合作,协助高碳行业企业客户制定适合其特点的应对气候风险战略方案,对优质客户和项目实施差异化政策支持;及时研判高碳‘棕色’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完善相关行业的信贷政策,并在授信审批、利率定价、风险控制等方面积极进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