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商业模式需因地制宜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在农村地区推广绿色金融也面临不少问题,如开展绿色金融服务成本较高,投资回收期长、面临不确定因素较多,参与意愿较弱及信用主体信用风险测度难等。
对此,上述专家建议,应充分发挥能源央企、国企的责任担当作用,鼓励其在乡村振兴中勇挑大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农村能源建设,着重在农村能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培育一批新兴市场主体。此外,创新发展
新能源直供电、隔墙售电等模式的同时,也要提前算好“经济账”。
同时,柴麒敏指出,我国不同地域村镇的资源禀赋差异很大,制定相应绿色金融投资方案时不宜“一刀切”,各地应根据自身特点探索合适的金融商业模式。例如,浙江、江苏等地农村光伏资源不丰富,不能仅仅依靠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解决方案,还可以配合储能、微网建设等,完善能源转型模式。中西部地区光伏资源丰富,很多农村可建设离网发电系统。“需要注意的是,在进一步推进电气化普及、绿色转型的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农村的生活习惯、文化风俗,更多体现人性化及能源使用的便利性。”
孙传旺建议,为更好发挥绿色金融对农村能源转型的推动作用,可鼓励金融机构针对农村特色,因地制宜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开发绿色金融服务。“绿色金融应同时突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将农村能源转型的生态回报转化成为经济价值,丰富针对‘三农’主体的增信和担保措施,将绿色与普惠相结合,激发长尾效应,盘活生态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