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绿色金融丨孙明春

文章来源:保尔森基金会绿色金融中碳交易网2022-01-12 15:04

孙明春博士
 
海通国际证券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孙明春博士于2019年加入海通国际。此前,曾在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从事研究工作,并在雷曼兄弟、野村证券、大和资本市场等国际投资银行担任首席经济学家及中国研究主管,也曾参与创立上海博道投资及博海资本等资产管理机构。
 
孙明春博士目前兼任香港中国金融协会副主席、中国金融40人论坛成员、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同时担任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特聘教授。
 
孙明春博士拥有斯坦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及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学士学位。
 
实现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需要庞大的绿色、低碳投资,将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在您看来,中国政府将如何平衡减排与其他重点经济目标?
 
答: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仍然是煤炭为主。中国经济还处在中高速增长的过程中,每一单位增加的GDP都会增加碳排放。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在总体经济活动上升的同时降低碳排放。因此,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其实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双碳”目标与经济增长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显然,经济增长放缓会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压力,有利于实现“双碳”目标;但实现“双碳”目标并非必然导致经济增长放缓,因为与之相关的投资增长、技术进步也将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
 
实现“双碳”目标有两种不同的路径:一种是靠“压量”,也就是通过限制生产、消费、投资等活动来生硬地实现,这种方式必然会形成短期经济下行的压力,这是一种粗放式的做法,不可持续也不可取。另一种是靠调结构来“提质”,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逐步降低单位GDP的能耗和碳排放,而这需要大量的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源投资、以及R&D投资等,这些投资都有助于提升短期的经济成长。
 
当然,在转型的过程中,那些高排放行业的企业将不可避免地面临限产、减产、盈利下降甚至亏损、破产倒闭的压力,这对经济成长是不利的。所以在第二种路径下,实现“双碳”目标对经济的最终影响并不是清晰确定的,而是取决于上述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的对冲与中和,而这又取决于结构转型的速度、路径和模式。
 
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10-40年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平衡好减排与其他重点经济目标,我们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规划出一个总体的减排方案,并层层分解,采取一定程度的强制性手段,兼顾经济成长与就业,兼顾气候风险、经济风险与企业层面的转型风险,实现可持续的“碳中和”。其次是充分发挥市场的功能。例如,通过碳交易市场对致力于减排的企业形成一个正向的激励机制,由市场推动各行各业节能减碳。
 
包括证券业,中国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实现碳中和路径的关键节点有哪些?您正在看到以及希望看到哪些金融创新,以促进更多的绿色投融资?
 
答: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的碳中和分为“运营碳中和”和“资产碳中和”两个层面。运营碳中和是指金融机构将自身运营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降至“净零”。资产碳中和是指金融机构实现投融资活动层面、尤其是所持资产或投资组合的“净零”排放。
 
 
图为中国建设银行总部和中国农业银行总部。它们与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一起构成了2021年《财富》中国最赚钱的4家公司。丨图片来源: Fortune.com
 
中国的金融机构应该率先实现运营碳中和,起到表率作用。据我们测算,我国金融机构碳排放可能仅为全国碳排放总量的千分之三或更低,排放量较低。而金融机构财务实力比较强,减排的成本应该不会超过收入的千分之一,完全是可承受的。实际上,海外很多金融机构已经实现了碳中和。截至今年4月,《财富》“全球500强企业”中有130多家为金融机构,其中约30多家金融机构(都是外资)已经实现了运营层面的碳中和。中国的金融机构也应努力实现这一目标。这样做的意义主要在于形成示范效应,带动文化、娱乐、教育、法律、咨询、贸易、信息科技等众多服务类行业共同减碳,降低自身运营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全球碳中和进程中,煤炭、油气等很多传统的高排放行业将面临淘汰,金融机构如果不尽早防御,未来将面临较大的气候相关的转型风险,带来潜在的财务损失。
更重要的是,金融机构还应致力于实现资产层面的碳中和,积极开展各类绿色金融业务,降低自身在投融资活动中的碳足迹,推动和帮助其他行业实现低碳发展。当然,这对金融机构自身也存在重大影响。一方面,在全球碳中和进程中,煤炭、油气等很多传统的高排放行业将面临淘汰,金融机构如果不尽早防御,未来将面临较大的气候相关的转型风险,带来潜在的财务损失。另一方面,中国要实现碳中和,未来三十年将需要超过百万亿、甚至数百万亿的投资,金融机构也会有更多绿色资产投融资的机遇,为金融业的发展打开新的空间。
 
谈及绿色投融资领域的金融创新,今年以来,很多金融机构都行动起来,加大了在绿色和可持续金融领域的投入力度,创新金融工具,助力低碳转型。今年2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出了碳中和债券。随后,碳中和债券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募资规模已达到1900多亿元。自全国碳市场在7月正式开市以来,碳配额质押贷款也快速增长。年中推出的首批9只基础设施公募REITs产品,其中近半数都持有绿色基础资产。各资管机构也纷纷发行碳中和基金等金融产品。截至三季度末ESG主题相关公私募基金数量接近1000只,规模达7900多亿元,较去年末增长36%。除金融机构外,上交所和深交所也于近期正式发布碳中和相关指数,引导市场资源流向支持低碳发展的领域,并宣布未来将开发相关的ETF产品。
 
中国的绿色金融、ESG投资虽然发展迅速,但是还处在起步阶段,在加大金融工具创新方面仍大有可为。
目前,中国的绿色金融、ESG投资虽然发展迅速,但是还处在起步阶段,在加大金融工具创新方面仍大有可为。未来,金融机构可重点关注两个领域并积极作为:一个是碳市场,未来随着碳市场引入更多金融参与者和金融属性,金融机构可以积极参与和推动碳市场的建设,包括参与碳交易,开发、创新碳金融工具等。期待金融机构积极设立碳期货、碳期权等金融衍生品,推动增强碳市场的金融属性;另一个是转型金融,金融机构可在这一领域积极探索,为在转型中处于困境中的主体(如煤电等高排放企业)提供融资,帮助他们加快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支持整体经济顺利向低碳经济过渡。
 
近年来,ESG投资呈现指数型成长,并持续成为关注热点。您认为下阶段ESG投资领域的机遇与挑战是什么?
 
答:在碳中和背景下,气候相关的投融资是ESG投资方面最具增长前景的领域。要实现碳中和,中国需要巨额投资以实现能源结构转变,因此低碳技术相关的行业愈益受到投资者的关注和青睐。与此同时,随着共同富裕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投资者对ESG中的社会责任、员工福利、公司治理等社会要素(S)与治理要素(G)也会越来越重视,这会推动ESG投资更全面地发展。
 
在碳中和背景下,气候相关的投融资是ESG投资方面最具增长前景的领域。
ESG投资在中国发展的主要挑战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ESG数据可得性不足、数据质量不高。现阶段,我国尚未对上市公司实施ESG信息的强制性披露要求。据商道融绿统计,截至5月末,发布2020度ESG报告的A股公司数量仅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25.3%,与领先市场存在较大差距。作为对比和参照,2020年度,港股上市公司的ESG信息披露比率超过85%。高质量的ESG数据是ESG投资的前提和基础,A股上市公司整体披露率低、数据质量不高对ESG投资的推广构成了障碍。
 
其次,ESG指标、评价体系和可持续金融分类标准尚未有全球统一标准,制约了国际投资者配置中国的ESG资产。另外,在投融资实践领域,由于ESG投资仍属于新兴的投资策略,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投研实践经验不足,ESG专业人才缺乏,未能满足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也是ESG投资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
 
2020年,海通国际发布《ESG声明》,承诺在2025年底前,海通国际将实现碳中和,并提供或协助提供总额200亿美元的支持ESG及可持续发展的融资及投资。可否请您分享海通国际这方面工作的初步进展?
 
答:海通国际目前正在按规划推进实现相关目标。公司承诺在2025年前实现运营层面的碳中和,即将公司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范围一排放(直接碳排放)、范围二排放(与电力等能源使用相关的间接碳排放)和部分范围三排放(其他间接碳排放)降至“净零”。
 
为实现2025碳中和目标,海通国际制定了“三步走”的碳中和行动方案:第一步为降低自身碳排放、第二步为使用可再生能源、第三步为购买碳信用进行碳抵消,并据此制定了具体的年度减排计划及实施方案。
 
公司首先通过绿色办公节能减碳,包括使用环保燃料减少范围一排放,安装自动照明系统、提升能效来减少范围二排放,以及通过推行电子办公、加强废纸回收来降低废纸消耗所产生的范围三排放等等。2020年度起,公司已向本地电力供应商购买了“可再生能源证书”来提升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同时还面向全体员工,开展气候变化宣传与教育,树立绿色企业文化。
 
在支持ESG及可持续发展的融资及投资方面,2021年,海通国际共参与承销了40笔绿色债券,金额达111亿美元,超过2020年全年承销金额的3倍。自2019年以来,公司共承销了55笔绿色债券债券,总额超过149亿美元。按照这一发展势头,海通国际应该可以提前实现“提供或协助提供总额200亿美元的支持ESG及可持续发展的融资及投资”的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您是如何践行绿色或可持续生活方式?
 
答: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负责任消费,不要浪费。“负责任消费”是2015年联合国提出的17项可持续增长目标中的一项。我们消费的每一分钱的背后都是碳排放。所以一定程度来讲,减少不必要的消费、减少浪费,就是为碳中和做贡献,或者说为防止气候变化做贡献。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比如出行的时候,尽可能的骑自行车、步行或者尽可能乘用公共交通;随手关灯,下班时关闭电脑主机及屏幕;重复使用一些日常用品,尽量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在家中安装节能灯,购买具有绿色节能标签的电器;减少过度包装;尽可能集中采购,降低邮购/网购的频率等等。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6041442号-7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