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资金缺口为绿色金融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中国人民银行将绿色金融确定为“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银保监会也指出,“十四五”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加快发展绿色金融,包括健全规则标准,逐步完善绿色低碳发展和绿色金融领域制度框架;创新产品服务,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强化风险管理,逐步将碳表现、碳定价纳入授信管理流程等。
在绿色金融政策层面,2021年相关基础性制度安排不断完善。首先,央行确立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思路。在此基础上,2021年3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明确碳中和债相关机制的通知》,我国成为世界首个将“碳中和”贴标
绿色债券并且成功发行碳中和债的国家;6月,央行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将绿色信贷、
绿色债券正式纳入业务评价体系,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等央行政策和审慎管理工具;11月,
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将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
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提供碳减排贷款。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汪惠青认为,金融机构绿色绩效评价体系的覆盖范围、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精准性、评价结果的应用场景、评价对象的适用性等不断完善,为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在绿色金融标准方面,监管部门发布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以及《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和《环境权益融资工具》两项行业标准;此外,监管机构多次提出,鼓励粤港澳三地统一绿色金融标准。“绿色金融标准统一工作的有序推进,为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绿色金融业务,识别、量化、管理相关金融风险提供了指引。”汪惠青指出。
在绿色金融产品方面,受绿色投资巨大需求推动和绿色金融政策鼓励,2021年金融机构积极加强绿色金融业务布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服务创新不断涌现。中诚信绿金科技(
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沈双波指出,2021年,在央行及各级监管部门要求下,各地金融机构纷纷立足可持续发展目标,结合国际国内发展趋势,不断探索绿色金融发展路径,布局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体系,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强化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推动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绿色转型发展功能落地。
2021年,中国工商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市场发行10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主要投向
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等绿色产业项目,这是四大国有银行境内发行的首只绿色金融债券;中国农业银行湖北分行于8月27日为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发放
碳排放权质押贷款1000万元,实现首笔全国
碳交易市场
碳排放权质押贷款落地;中国建设银行同步在境外发行美元、欧元和人民币等多币种ESG主题类债券,募集资金总规模折合24亿美元,此次发行实现了多项创新与突破,包括美元债券是全球金融机构首笔美元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欧元债券是中资机构首笔境外“水域保护”专项绿色债券,离岸人民币债券是最大规模离岸人民币转型类型债券等。
汪惠青总结道:“以银行业为例,截至2021年9月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机构的绿色信贷余额达14.08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1%以上,且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在绿色债券方面,2021年碳中和债券、绿色乡村振兴债券、绿色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新产品相继落地,为减排绿色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禸嫆@唻洎:狆國湠棑倣茭昜蛧 τāńpāīfāńɡ.cō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