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碳市场推出半年来,纳入首批重点排放单位的市场主体包含2000多家电力行业企业,其所覆盖的
碳排放量约40亿吨,涵盖了全国
碳排放量的30-40%。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锦涛表示,全国
碳市场的建立和正式运行,不仅有助于在长期内助力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的阶段性实现,更有利于推动“十四五”期间的污染排放权合理定价工作,以实现
绿色金融的
价格发现功能。
在刘锦涛看来,随着碳达峰、碳中和进程逐渐获得政府、企业、个人等全社会范围内各大主体的高度重视,以推动行业减排为主要导向的全国碳市场将成为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柱。刘锦涛表示,随着双碳目标的不断推进,
碳价将不断升高,
碳交易规模稳步扩大,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陆续提升,最终推动各类
碳金融相关业务的蓬勃发展。
刘锦涛表示,全国碳市场的建立对于纳入碳排放的企业以及其他机构投资者而言将带来重大投融资机遇,且与碳排放交易有关的各项碳金融服务具备不可忽视的业务前景。
谈及碳金融业务未来展望,刘锦涛建议,国内各大高排放企业与金融机构都应积极把握双碳目标建设阶段的碳市场金融业务机遇,广泛开展投融资合作与碳金融创新。
一是,全国碳市场应重点加强风险管理问题,尤其以防范碳价波动与投机炒作为主,应加强市场交易量和交易涨跌幅的控制,严格加大投资者准入的审批门槛,控制碳排放权交易的中介风险和对手方风险。
二是,碳市场交易与相关金融业务应不断提高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长远切合性,使得碳市场的业务与碳价水平
走势与双碳目标的进度相符合,配合各类
碳核查、碳监测、信息服务、碳市场数据服务等。而企业也应将碳市场视之为长期发展的机遇而非阻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事关新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关系到每一个企业与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碳金融将成为金融机构必争之地,应以双碳目标为导向稳步开展碳市场金融体系创新,包含工具、服务和业务等方面的创新。例如,将
碳足迹与碳市场融资工具挂钩;或为高排放企业提供更低利率的碳排放权抵押质押融资产品(借碳交易、买入回购等)并将资金再度投入企业绿色减排领域。
四是,重视
碳汇的金融前景与机遇,广泛开展林草等各类
碳汇的抵押投融资业务,虽然我国森林覆盖率与林业碳汇总量并不能完全抵消全部的碳排放实现碳中和,但开展碳汇金融创新有助于建立林业多功能产业金融体系并打造多层次碳金融市场和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最终推动生态价值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