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撑如何落到实处?
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金融体系的强力支撑。作为支持
绿色低碳发展的有力抓手,
绿色金融已成为助力国家和地区绿色发展的重要工具,在推动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将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这一绿色金融“试验场”,金融机构如何以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如何再上一层楼?如何利用
碳市场更好地服务广东绿色转型?南方日报记者走访粤港澳大湾区多地对话
专家学者、金融机构负责人、政府部门负责人寻找答案。
绿色金融不是“砖头金融” 金融机构须加强能力建设
今年,阳江市南方兄弟实业有限公司以光伏发电项目财政性应补贴未到账资金为质押,获得阳江当地工商银行300万元贷款授信,这标志着广东省光伏发电行业首笔可再生能源补贴确权贷款正式落地。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金融业掀起了一股“逐浪”绿色金融的热潮,银行、保险、基金、信托、融资租赁等金融机构竞相追逐,布局百万亿级“双碳”赛道。
面向未来,广东金融机构如何以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在不少专家看来,要避免流于表面的“运动式减碳”,提高对于“双碳”目标的认知是第一步。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直言,随着实现“双碳”目标的路线图日渐清晰,尽早向绿色转型的金融机构将在“双碳”赛道上赢得更多主动权,“绿色发展”概念正逐步转化为金融机构成长的内生动力。
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绿色金融发展纳入顶层设计。例如,工商银行成立绿色金融委员会,加强对绿色金融工作的统筹领导;广发银行制定《广发银行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绿色金融行动方案》;平安银行成立由行长挂帅的绿色金融办公室,并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
然而,方兴未艾的绿色金融其实是专业性极强的业务门类,这就意味着除了顶层设计,金融机构还需“修炼”专业研究能力和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金融服务绿色发展的逻辑“与基建、房地产投资完全不同”,每一种绿色项目需要的融资模式都不一样,金融机构不能拿同一个“模子”套在不同的绿色项目上。
“打铁还需自身硬,金融机构首先必须进行自身能力建设。”能力建设归根结底是“人”的能力建设,王遥建议,各地、各金融机构在培养绿色金融人才时应有系统性规划,形成绿色金融人才梯队。
产品创新不是“无本之木” 应根植湾区因地制宜
今年,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明阳智能”)在澳门债券市场成功发行2亿美元3年期
绿色债券——这是澳门债券市场发行的首笔非金融企业
绿色债券,也是内地企业在澳门债券市场发行的首笔民营企业债券。
这是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合作与创新的缩影。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
碳金融等领域皆有突破——创新推出“排污权质押融资”等绿色信贷产品;在香港、澳门两地同时挂牌发行粤港澳大湾区首只双币种国际绿色债券;大力推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光伏日照指数保险等产品;创新推出“
CCER抵押”等融资模式……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绿色金融发展成为亮点之一。在鲁政委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绿色金融应首先着眼于本地绿色产业的发展。“绿色金融不能只是‘在金融言金融’,它是生长在绿色产业上的花朵。脱离了绿色产业,绿色金融就是‘无本之木’。”
广发银行公司银行部副总经理田卫来也持类似观点:“大湾区绿色金融发展需积极围绕城市特色及绿色金融功能定位,因地制宜、错位发展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
田卫来举例说,在广州、深圳,可推进绿色综合服务方案、
碳排放、绿色科技金融等创新产品服务;对佛山、东莞、江门、中山等地,则可围绕产业升级、绿色制造,探索绿色产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等创新产品;对珠海、肇庆、惠州等地,可围绕生态环保,创新环境权益质押类、生态维护类绿色产品。
记者调研发现,企业对绿色产品及服务创新的需求正与日俱增。不止一位企业主向记者表示,希望有更便利的条件、更优质的服务、更优惠的
价格,获取更丰富的绿色金融产品。
平安银行绿色金融事业部总裁朱育强认为,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这一“试验场”,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有了更广阔的天地。朱育强设想,未来或可构建内地碳市场与境外市场的联通机制,并开展碳排放交易外汇
试点;同时推动“绿色债券通”“绿色理财通”“绿色保险通”绿色金融互联互通机制落地。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