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我国提出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需加快
绿色低碳转型,实现
绿色复苏发展。在2021金融街
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不断完善和优化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应对气候变化。
在20日举行的2021金融街论坛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分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中国高度重视金融在绿色与低碳发展中的作用,是最早发展绿色金融的国家之一。他指出,过去五年间,中国积极构建绿色金融政策框架,支持绿色与低碳发展。“截至目前,中国绿色贷款余额接近14万亿元,
绿色债券存量规模接近1万亿元,均位居世界前列。同时,中国绿色金融资产质量整体良好,绿色贷款不良率低于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平均水平,
绿色债券尚无违约
案例。”
陈雨露表示,绿色发展成为疫情后国际经济复苏的亮点,中国是绿色复苏的积极践行者。作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
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较2019年提高1个百分点。这表明中国在应对疫情期间,仍然坚持了绿色发展的主基调。绿色金融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复苏做出了贡献。他表示,中国正在不断完善和优化绿色金融政策框架。“中国发展绿色金融初期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并为污染防治、节能改造等项目筹措资金。随着环境问题逐步得到缓解,气候变化成为下一段时期需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此,我们修订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提高了有关标准,发布了《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此外,人民银行还将继续贯彻好新发展理念,推动金融系统加大支持生物栖息地环境优化、推动高原湖泊生态修复、践行生物多样性保护义务,为筑牢生态屏障、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金融力量。”
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芮泽表示,中国的行动可以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有预测认为,中国履行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可将全球升温幅度降低0.2-0.3摄氏度。芮泽表示,中国经济向“净零”排放转型将需要大量投资,而扩大转型资金来源十分重要。“一些估计显示,在 2014 年至 2030 年期间,应对气候和环境挑战每年将需要 2.3-7.2 万亿人民币(相当于3200 亿至 1 万亿美元),公共部门预计只能提供其中的10% 左右,所以扩大来自私营部门的可用资金规模至关重要。中国拥有充足的国内储蓄,因此也有条件引领绿色转型并从中受益。”
芮泽建议,中国可以通过进一步加强温室气体排放及其他环境指标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将气候和环境风险纳入金融决策、推出范围更广的绿色金融产品等方式来为
低碳经济转型吸引更多的资金支持。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