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6月,《寂静的春天》开始在《纽约客》杂志社连载,它不仅彻底改变了《三体》中叶文洁和地球文明的命运,更在现实世界中唤醒了全人类的环保意识。
由此肇始,1972年联合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1987年“可持续发展”概念被确定、环境经济学应运而生。接下来,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京都议定书》、2007年《巴厘路线图》、2009年《哥本哈根协议》,再到2015年《巴黎协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国际合作框架建设历程一波三折。
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国高度关注全球环境保护工作,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
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
碳中和。
综合多种统计口径,目前我国碳排放量约为100亿吨,而2030年峰值中位数为108亿吨,也就意味着仅有8%的腾挪空间。此外,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对比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承诺时间(美国45年、日本43年、欧盟国家59-77年),中国将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30年时间实现,既彰显了决心和雄心,也面临着压力,可谓名副其实的“时间紧、任务重”。如此陡峭的政策曲线斜率若要实现,意味着一场宏大复杂的变革。
已经有政界、学界、商界人士纷纷表示,碳中和行动堪比第四次工业革命,牵涉到自然资源禀赋、支柱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条件、国家能源安全等变量,甚至预示着碳基能源向硅基能源的进化。
从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央经济工作
会议,各部委发文,再到“十四五”规划相关内容,在高层定调和主流舆论的频频加持之下,关于这份被时间表倒逼出来的市场潜力和投资空间众说纷纭,各大券商普遍预测在百万亿人民币以上级别。中国金融学会
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在博鳌亚洲
论坛2021年年会上表示,“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未来30年,我国需要新增的绿色投资规模,100万亿是一个非常保守的估计,几百万亿是大概率事件。”
如此广阔天地,想必大有作为,金融行业怎甘落于人后?
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一环,通过完善绿色投融资激励机制纠正市场失灵,引导低碳实体经济发展,并由此诞生了“
碳金融”的概念。
作为绿色金融体系的一个分支领域,“碳金融”的使命在于充分发挥金融支持低碳发展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功能,将碳排放的外部性通过要素配置和交易机制进行内部化,摆脱行政化、公益化的尴尬处境。
目前我国绿色金融以间接融资为主,规模11万亿的绿色信贷居全球之首,然而相关标准和产业目录仍然滞后,以
碳足迹为标志的环境信息披露体系欠缺。
近期,监管部门频繁释放改革信号,比如存量8000亿的
绿色债券市场在4月21日发布新版支持项目目录,删除煤炭等化石能源高碳排放项目,增加了绿色农业、
绿色建筑、绿色装备制造等领域。此外,今年6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启动运营,有望对碳衍生品、
碳基金、碳保险、碳信托、碳资产证券化等发展形成支撑。
那么,面对碳金融投资机会,个人投资者都有哪些参与方式呢?
反射弧最短的股票市场
近半年来可谓“万物皆可碳中和”。去年下半年
新能源车、光伏、节能风电独领风骚,过完春节却随着抱团效应的松动大幅回调盘整。今年以来,钢铁、有色、电力、煤炭、化工等顺周期板块扬眉吐气,部分逻辑被归纳为低碳转型政策驱动的“新一轮供给侧改革”利好。而一些叠加碳中和概念的次新股更是涨势凶猛,甚至不乏在投资者互动
平台上对于孙公司是否从事
碳交易津津乐道。在此且不谈价值投资说教,但是借助股票市场投资碳中和主题,最好还是具备一定基础,辨别具有潜在“漂绿”风险的公司,认清资金炒作的情绪周期。
门槛最低的参与方式公募基金
如果选择主动管理的权益型基金,同样要做足功课。从名称关键字分析,13支“低碳”概念产品,今年以来截至4月28日,优异者收益10.81%,失意者亏损9.39%。此外,26支“新能源”,13支“环保”,6支“ESG”,3支“绿色”,2支“环境”,2支“能源”。同样存在较为明显的业绩分化。点开持仓明细一瞧,重仓半导体还能勉强解释,多支白酒龙头也是在引领
低碳生活吗?由此可见,对于主动管理的产品,除了老生常谈的各种选基标准,基金经理核心能力圈和投资逻辑是否自洽也很关键。
当然,被动投资方式更加省心省力,诸如光伏、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ETF都是比较成熟的工具,且天然分散化,费率低廉。此外,鉴于碳中和主题涉及面广泛,各行业受益周期、程度有差异,新上市的低碳ETF也是不错的投资标的,可以兼顾短期政策和长期发展。
再稍稍扩大一些范围,市场上还有50多支ESG指数型产品可供选择。前文提到过“ESG”概念,是英文Environmental(环境)、Social(社会)和Governance(治理)的缩写,ESG投资就是将这三个要素纳入投资决策,而非仅关注传统的盈利能力、财务状况。随着国内ESG信息披露规则和评价体系的逐渐完善,相关产品可以更有效发掘真正践行低碳准则且市场表现优异的公司,兼顾社会收益和投资收益。
客户基础最广泛的银行理财
规模庞大的银行理财,也主要通过ESG系列产品支持碳中和。早在十余年前,兴业、光大、招行、原深发展等银行都推出过低碳概念产品。近两年在理财子公司相对独立运营后,绿色金融产品创新能力有所提升。据南财理财通课题组4月统计,全市场至少存续80款ESG银行理财产品,固收类占比最大。经查阅相关固收类产品说明书,重点投资标的包括绿色债券、绿色ABS、ESG表现良好企业的债权类资产,覆盖了节能环保、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
清洁能源、乡村振兴、民生领域等重点领域。
行业代表作包括华夏理财(龙盈固收ESG理念,多种定开方式,平均业绩比较基准较高)、农银理财(农银同心,惠农概念,固收+策略)、中银理财(碳达峰-智富,混合类,封闭760天)、兴银理财(ESG美丽中国,固收类,一年定开)光大理财(阳光红ESG行业精选,每日开放,权益类)等。
高净值人群的专属领域
至于门槛相对较高的信托产品和私募股权基金,对于碳中和市场的参与更加直接。比如信托公司通过受让碳排放权收益权,或者交易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
CCER)和
碳配额的形式,设立绿色信托计划。私募股权机构通过在一级市场培育和赋能碳中和成长型企业,帮助投资人践行责任投资理念。
无论选择何种投资方式参与,碳中和都是一个兼具广度、深度、热度的主题概念,但也因其庞大和相对新颖,若想追求合理的风险收益比,更应对相关行业知识、投资工具、底层资产进行深入探究,防范投资风险。
最后,在关注碳中和投资机会、感受这场义利并举的变革深刻影响之际,不妨从身边做起,实践低碳生活。比如两年多来的数据显示,每吨废塑料回收本身可以减少2.3吨碳排放,而垃圾分类提升回收效率7到8倍。如此看来,曾经刷爆朋友圈的居委会大妈灵魂拷问——“你是什么垃圾?”不失为一场有意义的调侃,因为我们在亲身经历一段从黑色到绿色的历史进程,因为低碳可以让地球不再低叹。
正如篇首《寂静的春天》所言:“飞速改造自然的我们,厌倦了城市的喧嚣,便想着当初的宁静——伴着蛙声沉沉睡去,清晨再被鸟儿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