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上海浦山新金融发展基金会主办,中国金融四十人
论坛和上海新金融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的浦山
论坛在线上举行,对广大公众开放。此次论坛主题是“金融支持
碳中和: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朱隽出席
会议并发表演讲。朱隽表示,作为一种
价格手段,
碳税有着一系列的优点:第一,由于其直接增加了
碳排放成本,因此减排效果快;第二,行政成本比较低,因为其可以依赖现有的税政体系实施;第三,政府确定税率以后,
价格预期比较稳定,有助于企业安排中长期的减排计划;第四,
碳税政策还有一定的灵活度,政府当局可以根据情况适度调整税率和优惠政策,不断来适应减排的需求;此外,税收收入可以用作收入再分配的资金。
朱隽同时表示,碳税这种措施也存在缺点:第一,如果税率定得过低,那么对碳排放总量的控制力度会有所不足;第二,碳税的成本将不可避免地被转嫁给消费者,既影响了消费,又可能会在多环节征税,导致重复征税;第三,跨国公司可能会将高碳业务转移到低税负或者零税负的国家,不利于全球减排的联动。
此外,她还指出,气候变化将影响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国际机构和很多智库对这一点都有着非常充分的论述。朱隽介绍,
碳市场天然具有金融属性,长周期跨期投资、不确定性都需要风险管理的工具和技能,应发展有关的金融衍生产品,与金融市场做好衔接。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2019年10月,中国与欧盟牵头,携手多国构建了“国际可持续金融
平台”(IPSF)倡议,旨在为金额高达数万亿美元的民间及公共
绿色投资,协调出共同的法规与标准。朱隽指出,目前只有中国和欧盟出台了关于
绿色投资分类的明确标准,因此全世界都非常关注中国和欧盟的举措。中国当前的做法之一是推动国内外绿色金融标准趋同,避免国际绿色金融市场的碎片化发展。中欧绿色金融标准趋同的工作计划在今年6至7月份结束,很多经济体都是在等待这一结果的达成,说明中国和欧盟在这个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如果今年7月份这个趋同能达成,它将有望成为绿色金融的第一个国际标准。朱隽表示,能源结构转型需要大规模的绿色资金支持,“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将可持续发展投资(ESG)的观念融入了“一带一路”建设。目前为止已经有约40家中外金融机构签署了这一文件,获得了较为强烈的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