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从概念理解,到实现逻辑
接下来我们来谈碳中和。
温度持续上升,是事关每个地球人的事。因此全球各国才有意识要将全球温升稳定在一个给定的水平。这意味着全球“净”温室气体排放需要下降到零,也就是说,进入大气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吸收的汇之间需要达到一种收支平衡,这个平衡点就是我们所谓的中和或净零排放。
又因为人为的温室气体排放大部分是二氧化碳,所以世界各国提出的中和或净零排放目标也通常用碳指代温室气体。这就是碳中和,净零
碳排放说法的来源。
目前全球在描述气候管理的时候,常用的主要是四个名字:气候中和、碳中和、净零碳排放、净零排放。较真起来,这些词在系统标准之间略有区别,但本质上都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风险,在中国我们习惯用碳中和或净零碳排放。
自去年9月中国提出了30·60目标之后,年底中央经济工作
会议再度将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纳入政府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之一,碳中和也因此成为了一个热词,很多企业都开始实施自己的净零碳排放计划,其中就有科技巨头腾讯。1月12日马化腾朋友圈谈到腾讯用科技助力实现0碳排放时,说“很难,但总要努力”。
怎么个难法呢?对于企业而言,碳中和意味着本企业、团体要在一定时间内,拿出措施,使出绝招,一手要拿出巨大预算去迭代升级低碳排放设施或技术,将其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尽量降低;一手还要采取行动,实现
碳补偿,即用植树造林等手段增加碳被吸收,如此实现正负抵消,实现 “零碳排放”。
可是真的让每个企业真的去动手“植树造林”是不可能的。那怎么努力才能实现碳中和呢?
第一步:计算
碳足迹。建立低
碳管理体系,要从建立企业自身的碳数据库开始,对企业所有生产业务可能造成的温室气体来源,进行排放源清查与数据收集。这是实现
碳管理根基。
第二步,减少碳排放。有了碳足迹数据,再针对所有来源采取控制措施。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类型企业差别很大,例如煤炭产业,本身是污染制造业,实现碳中和的过程基本等于是革“命”的过程;而对于腾讯这样科技企业亦或诺亚财富这样的金融服务业而言,则相对容易上路。以诺亚为例,因为主营业务既不直接增加大量碳排放也未能产生足够的碳吸收,因此我们主要做好自己的同时,努力推进责任投资。公司从5年前就开始,采用绿色办公,主要措施就是增加预算,迭代升级办公场所使用
节能减排的绿色设备、实施无纸化办公;2019年下半年开始在公司业务端,实施数字化战略,升级科技能力,实施全流程线上服务、减少线下会议及差旅,从而实现碳减排;2020年4月28日诺亚与歌斐资产双双加入PRI,宣布将对标国际标准朝向负责任投资奋进。
第三步,实现碳中和。既然不能通过直接的植树造林实现中和,那么目前企业实现碳中和,通常是通过购买
碳汇——也就是购买那些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企业或国家的碳吸收额度,来间接实现自己的碳中和。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企业实现碳中和的最后一步,是通过购买碳汇,也常被诟病为是花钱了事“碳转移”。
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在全球范围内,从可持续发展到气候问题,再到碳管理,最后都会指向金融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全球金融体系对ESG话题无比敏感,也更为先行的原因所在。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