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红庙岭厨余垃圾处理厂,一辆清运车正向垃圾储坑倾倒收集来的厨余垃圾。这些垃圾经过破碎、磁选、筛分、厌氧发酵等一系列工序处理后,沼气将用于发电,沼渣可转换为化肥,沼液则进入园区渗滤液处理厂进行深度处理,真正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
红庙岭厨余垃圾处理厂这一项目总投资6.22亿元,设计规模为日处理800吨。一期项目上月投入试运行,可“吃掉”福州市中心城区所产生的分类厨余垃圾及废弃果蔬等有机垃圾。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年产有机营养土3.6万吨,发电约6000万千瓦时,发电余热回收利用约752万千瓦时,年减排二氧化碳6万吨、二氧化硫1818吨、氮氧化物900吨。
“这是个公益性PPP项目,投资回收期长,亟需足额、稳定、低成本的资金供应。兴业银行为我们发放了省内第一笔垃圾分类项目贷款,并提供担保为项目申请获得省内首笔清洁基金低息贷款,既降低了企业资金的综合成本,又保障了资金的使用期限、合理分配还款现金流。”负责项目投资、建设及运营的福州首创海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
为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
绿色产业,2019年9月,福建省财政厅、兴业银行与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在福州签署三方合作协议,共同打造福建“
绿色创新投资业务”新模式,运用市场手段分担项目风险。
红庙岭厨余垃圾处理厂成为首个落地的“绿创贷”项目。“以PPP项目特许经营权为质押,我们为项目提供了2.66亿元、期限15年期的绿色
节能减排贷款,并为项目担保,申请获得6900万元的清洁基金优惠贷款,利率较基准下浮25%。待基金5年到期后,将由兴业银行承接项目贷款。”兴业银行福州北尚支行负责人郑逸说。
福建森林覆盖率全国第一,节能降耗水平居全国前列,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绿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对绿色投资、绿色金融的需求不断增加。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特别是2016年被列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以来,福建发力绿色金融改革,引导社会资本加速流向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推动经济迈向“高素质”生态迈向“高颜值”。
来自省金融监管局的数字显示,截至2020年6月末,福建绿色信贷融资余额3723亿元,比“十三五”前增加约2311亿元;省再担保公司新增支持绿色金融再担保业务28.03亿元;全省保险机构合计为390家企业提供环境风险保障5.19亿元,其中全省森林综合保险参保面积10928万亩,参保率89.72%。
政银合力,完善银行绿色信贷评价和统计监测体系,加大对重点领域的绿色信贷支持,福建绿色金融创新加快推进。
为解决林改后零星分散林权存在的林农贷款难、担保难,抵押林权评估难、处置难等问题,有效满足林农融资需求,福建各地创新推出“福林贷”、林权按揭贷款、林业收储担保等系列业务模式,让“林农得利,社会得绿”。其中,至9月末,全省农信系统“福林贷”累计发放金额15.36亿元,现有贷款余额4.33亿元,惠及1453个村、1.34万户林农。
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建成全国首个集
碳排放权、排污权及用能权交易功能为一体的资源环境交易流转
平台,探索通过市场机制支持绿色发展的新路径。其中,2016年底在全国创新推出福建林业
碳汇交易,正式启动林业
碳汇交易
试点。截至2020年10月31日,累计备案福建林业碳汇项目15个,签发碳汇达217.56万吨,累计成交金额3861.87万元,居全国前列。
推动绿色产业引入PPP模式。大力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领域的绿色项目。至6月末,全省已有23个县(市、区)推出县域乡镇生活污水处理捆绑打包项目,累计录入生活垃圾处理PPP项目31个,总投资121.8亿元,福州市将所有河道项目整合形成7个PPP水系治理PPP项目包,治理总投资达100亿元。
一批符合条件的绿色企业通过股权和债券方式扩大融资规模。全省共有9家绿色企业通过沪深交易所实现首发上市融资88.68亿元,12家次绿色企业通过再融资方式募集资金2562.11亿元。2016年以来,全省企业通过银行间市场和沪深交易所发行
绿色债券33只,发行规模1426.17亿元。
日前,三明市、南平市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工作正式启动。省金融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福建将整体策划、系统推进、重点突破,完善推进金融改革创新试点的体制和机制,打造具有福建特色亮点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不断激发绿色金融创新活力,更好地服务福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