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力发展
绿色金融以支持经济的可持续转型已经成为全球金融业的共识。但是,一些业界人士还将
绿色金融狭义地理解为“为绿色项目筹集资金”。事实上,绿色金融除了要解决发展绿色产业的融资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识别和防范由于环境、气候因素带来的金融风险,增强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稳健性。
2017年,由中英两国担任共同主席的二十国集团(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开始呼吁全球金融业开展环境风险分析。2020年9月,由六十多个国家参与的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The Network of Central Banks and Supervisors for Greening the Financial System,简称NGFS) 发布了《金融机构环境风险分析综述》(Overview of Environmental Risk Analysis by Financial Institutions)和《金融机构环境风险分析
案例集》(Case Studies of Environmental Risk Analysis Methodologies)两份重要文件,为全球金融业开展环境和气候风险分析提供重要指南。笔者在2016—2018年担任G20绿色(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的共同主席,2017年至今担任NGFS监管工作组主席并主持了NGFS的上述两份重要文件的编写。
环境风险可以按其来源分为两大类:转型风险和物理风险。转型风险的来源主要是政策、技术、观念等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挑战的人为因素的转变,包括提高污染和排放的税费、
新能源的技术进步导致化石能源竞争力的下降以及民众更倾向于消费环境气候友好的产品等。物理风险的来源包括各种极端气候事件、海平面上升、生态环境污染事故、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短缺等。这些环境和气候因素引起的风险,不仅可能造成实体经济的损失,其影响还会从实体经济传导至金融业,对金融的稳定性构成威胁。
对金融业而言,开展环境风险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金融机构通过环境风险分析可以识别和量化环境因素引发的金融风险及创造的潜在投资机会;另一方面,金融监管机构通过环境风险分析,可以识别和防范环境相关因素可能引起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一个关于转型风险导致金融风险的具体例子是,由于未来清洁发电技术持续下降的边际发电成本,煤电竞争力会下降,因此这些企业的营业利润和企业价值减少,从而构成对股权投资者的风险。同时,这些企业的贷款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信用风险)都会相应地上升,从而使银行的预期损失增加。对于金融监管机构,环境风险在特定行业(如银行业、保险业等)和金融机构的长期累积,可能会质变成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来源,削弱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目前,仅有少数发达国家和中国的少数机构开发了环境风险分析工具和方法。NGFS最近发布的案例集整合了来自全球30多家机构所提供的方法和模型,是迄今为止在环境风险分析领域最为完整的一本文集。
常见的环境风险分析方法侧重于用前瞻性方法评估环境风险对企业财务表现的影响,通常以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的形式呈现。现有的工具可用于分析物理和转型两类气候风险,也可以分析其他与环境相关的转型风险,如污染性排放和水资源压力等。金融机构在实际操作中也采用ESG评分与整合方法进行环境风险分析。
针对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环境风险分析的工具和方法,也呈现不同的特点。商业银行更注重评估环境因素对信用风险指标的影响;而资产管理机构更关注资产的估值、风险价值、“碳贝塔”等;保险公司的承保业务对自然灾害造成的气候物理风险更为敏感。
尽管环境风险分析对防范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有重要意义,但其在金融体系的应用仍十分有限。总结起来,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金融机构对环境风险缺乏认识和防控意识;相关数据可得性较低;对环境风险分析所投入的资源有限;公共部门的指导不足。
要克服这些困难,央行和其他监管机构应该发出明确的政策信号,鼓励和要求金融机构开展环境风险分析;相关金融行业协会应积极组织环境风险分析的能力建设、研讨和交流活动; 央行和监管机构、行业协会、学术机构应协同合作建立一些环境风险分析公共产品工具和数据库,降低金融机构开展环境风险分析的门槛。
(作者为香港中国金融协会顾问,NGFS监管工作组主席、中国金融学会绿金委主任、香港绿色金融协会主席兼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