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参考报》记者从保尔森基金会获悉,近期,保尔森基金会
绿色金融中心和清华大学
绿色金融发展研究中心在
北京联合举办了“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高层研讨会。本次研讨会是双方合作开展的绿色金融系列研讨之一,以“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课题研究为基础,旨在探讨金融科技在中国绿色金融领域的成功应用
案例,通过
专家研讨交流,为研究报告提出宝贵意见建议。该研究报告拟于2020年第一季度正式发布。
保尔森基金会绿色金融中心成立于2018年5月,致力于提供市场化解决方案,以支持中国绿色金融市场蓬勃发展。保尔森基金会高级顾问兼绿色金融中心执行主任孙蕊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金融科技的发展势不可挡,而其在助力绿色金融发展方面能发挥巨大作用。她说,金融科技可为实现绿色金融市场规模化发展提供有效解决方案。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应用,金融科技有助于解决诸如绿色识别和认证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等绿色金融发展中遇到的障碍。同时,金融科技对提高环境风险管理、促进绿色供应链发展、加强绿色资产分类以及为中小型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融资支持也可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具体而言,首先,金融科技可帮助绿色化金融政策制定者实时监测和了解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为其政策决策作出参考。其次,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金融科技可以赋能商业银行信贷审批流程,助力绿色识别,降低人工成本。第三,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可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建立金融服务
平台,使其更便捷的与资本对接,并享受到绿色保险、绿色信贷、绿色评级等相关服务。“我们的案例研究主要是从这三个维度出发,同时,我们筛选出来的案例必须是具备可
试点和应用的基础。”孙蕊说。
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近年来推进迅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日前在“2019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
论坛年会”演讲时表示,近年来,人民银行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高度重视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持续关注气候变化中的金融风险问题。一方面,加紧制定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并在我国六大试验区加紧试验和总结,以增强绿色金融项目本身的可持续性和金融体系的未来适应性;另一方面,已经对“
碳交易——企业——银行”的压力传导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以山西省为样本测算了气候变化对煤炭、冶金、火电三大行业财务指标及相关金融风险的具体影响。
作为中国绿色金融领域的长期观察者和研究者,孙蕊表示,中国为全球体量最大的绿色金融市场,在
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股权投资和绿色保险等方面发展迅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她认为,中国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一个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构建并逐步完善绿色金融的政策、考核和标准体系。与此同时,中国一方面在对外投资中大力推进绿色投资,另一方面在国内多个区域性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也高度关注绿色金融发展,并制订了相关的规划。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很快会成为全球绿色金融发展的典范,多个海外国家和地区也都在关注着中国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她说,尽管目前外资机构在中国绿色金融领域的参与度相对不高,但是外资机构一直非常看好中国绿色金融市场,伴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进程的推进,相信很多外资机构的资金已经准备好入场。“外资机构的目标是获得长期稳定的回报,这一方面取决于好的项目库和专业的国际化项目对接团队。另一方面也有赖于稳定持续的政策支持。”她说。
她同时表示,尽管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很快,但仍存在着绿色标准不统一、绿色金融人才缺乏等问题。“就绿色标准来讲,不同监管部门对绿色的定义不统一,这对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开放会形成一些阻碍。”她说。另外,在地方层面,绿色金融专业人才还很缺乏,不能跟上地方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速度。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培养绿色金融专业从业人员,另一方面可考虑引入更多外部的专家团队来推进相关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