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绿色金融的发展具有长期性特征。绿色金融体系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主要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和相关产品、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支持经济向绿色化转型。其发生、发展、成熟需要经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浅到深的较长逐步发展过程。例如,2007年7月,原国家环保总局、人民银行、原中国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标志着绿色信贷全面进入我国环保领域。经过10年的发展,截至2017年底,我国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为8.53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9.00%。与2016年底相比,绿色信贷余额增长了1.02万亿元。而按照中国人民大学绿色金融研究团队作出的绿色金融需求“低方案”测算,2014年至2020年期间,我国每年的绿色金融资金需求为3万亿元。缺口明显,预示着我们要从长期的角度来推动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
绿色金融的发展具有艰巨性的特征。绿色金融的主要目标是解决环境的外部性问题,为环境问题的解决、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金融工具和手段。因此,它受到环境与金融两方面的制约。一方面,一些环境问题的技术机理未明,尚待探索;一些环境问题的经济成本高昂,需要发展可行的技术和经济手段才能大规模应用;一些环境问题的社会矛盾难以化解,需要推动人们的理念、意识和行为的教育提升。另一方面,金融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由于绿色金融业务涉及对融资企业绿色(环保)业务信息的判断、环境风险的评估和产品服务的定价,专业性很强,需要环保技术、法规和金融兼备的复合型能力来实施。不少金融机构严重缺乏这样的专业人才,也不具备相关的系统设施和知识储备,难以从生态环保技术角度对绿色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和风险识别并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绿色信贷激励不强,尚不足以促使银行业金融机构战略性转向绿色业务。此外,目前国内的相关机构对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主要采用引导性、指引性的措施,而非强制性、考核性的监管,缺乏强有力的激励、支持政策,一些金融机构出于成本效益考虑,对于进入绿色金融这一新业务领域存有担忧。
绿色金融的发展具有复杂性的特征。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社会上有舆论认为“应降低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以维持经济稳定增长”,导致一些人对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怀有疑虑心态。某些发行绿色债券的企业被发现存有环保违法违规行为,引起环保组织提出“洗绿”的质疑,要求强化环境信息披露,促进对绿色金融业务和产品的监管协调。特别是在“一带一路”这一我国近年来最重大的对外倡议中,我国已经提出要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如果绿色金融的发展在其中产生重大问题,可能不仅导致一些重大的生态环境事故以及灾难,还可能给中国已经树立的“负责任全球大国”形象带来负面影响,对中国的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ai fan 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