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诗一:绿色金融助推长三角一体化

文章来源:复旦绿金碳交易网2018-12-05 14:53

绿色金融助推长三角一体化
高校绿色金融研究联盟
2018 年会
 
陈诗一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兼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党委书记 
高校绿色金融研究联盟2018 年会主旨演讲嘉宾
 
各位专家,下午好!首先由我发布我们研究团队关于绿色金融最新的研究成果。主题是关于《长三角40+1城市群绿色金融发展竞争力研究》,我们是关注长三角区域。最近在进博会开幕式上提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我想绿色金融就是其中主要的抓手。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_碳+排.放_交^易=网 t a n pa ifa ng .c om
 
大家都知道中国区域发展,中国城市也有城市群集聚发展的态势。除了京津冀、珠三角城市区,长三角城市群也是我国区域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可以说在城镇集聚最高的城市化地区。国土占比只有全国的2.1%,但是经济总量占比达到1/4,包括工业增加值。所以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可以看作是我们国家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引擎。
 
在这样一个区域我们要实现区域一体化,区域一体化主要的形式应该是经济、产业等一体化。在其中也涉及到整个长三角从原来的形态到一体化高度整合的形态转型,其中金融发挥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绿色金融转型、环境治理的进程,我们可以通过金融的手段加以推进,我想绿色金融会在长三角一体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首先关注一下绿色金融。上午的论坛各位专家都谈到了绿色金融在我国的发展,进展大家都比较熟悉。16年8月份七部委把绿色金融指导意见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17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五省八区设立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到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发展绿色金融,也就是说把绿色金融写进了十九大报告。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绿色金融进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情况之下,我们如何评估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的绿色金融运行效果,我觉得这是对长三角绿色发展、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抓手,这也是我们研究报告主要关注的地方。
 
本报告分五部分内容。首先是绿色金融的国家战略;第二部分是长三角有一个演化的过程,长三角环境问题的现状与绿色金融发展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是关于如何构建评价绿色金融发展的体系介绍;第四部分是评价结果;第五部分是评价指标体系成果演示。
 
进博会开幕式上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的战略。与全球城市比较,世界六大城市群中美国东北部、大西洋城市群,北美五大国城市群,日本、欧洲西北部城市群,我们长三角城市群的面积大一些,人口大一些,人均GDP也达到了15000美金,但是人均指标还是小一些。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com
 
可以说在我们国家现在总体上是中高等收入往高收入迈步的区域,但是长三角已经率先进入了高收入水平。在这样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如何推动绿色金融或者说推进效果如何?长三角区域发展战略有一个演化的过程,10年5月份有一个区域规划,当时讲的还是江浙沪三个地区,14年就是长江经济带概念的提出。
 
这个指导意见中我们把安徽纳入到长三角区域中,所以现在是三省一市。16年有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今年6月1日有一个长三角未来三年行动规划,所以长三角发展政策也在演化的过程中。
 
看一下长三角地区到底环境问题是什么样的情况。从大气环境来看,13年国家建立了防治大气十条,从13-18年是执行期,总体来说长三角地区空气质量改善是完成的,2017年江浙沪25个城市PM2.5是44微克每立方米,相比2013年下降了34%,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下降了11.1%。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但是也有一些具体的情况,首先区域分配不均衡,一般北部可能PM2.5的浓度高一些,南部低一些,北高南低。还有就是季节性差异明显,秋冬季比较严重,而且空气质量改善的表现也不稳定,有时候会出现反弹的现象。长三角地区的环境问题还比较严重,绿色发展就显得尤为必要。
 
现在正好长三角三年计划与十九大规定的未来全民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期相匹配,我们十九大在小康社会中也有三大攻坚战,也和这个匹配。另一个就是污染防治有急迫性,需要我们切实有效的政策跟上。
 
我们如何评估绿色金融竞争力?对企业通常用的是ESG评价指标。对绿色金融产品也有研究,比如道琼斯、穆迪和标准普尔。还有撬动社会投资的比例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评指标,现在已经有关于绿色金融和绿色发展方面的评估指标,但是这些指标也有它的局限性。第一是定性分析比较多,第二是所用分析的指标比较简单,是比较容易量化的信贷规模、绿色证券的规模等最简单的指标。第三大多是静态分析,动态的演化也比较缺乏。应该说金融助推绿色发展应该是功能性、动态性的指标,应该有一个动态的考察,仅静态的指标是不够的。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
 
我们的评估大概注意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定位绿色金融操作手册,也就是说这个评估操作性强,很容易拿来对产品、地区或者是绿色金融评估进行使用,可操作。而且评估是两方面的综合,是目标评估和措施评估两方面综合对标。另外一个就是措施的评估,每个地方有没有相应的有关绿色金融的政策行为发生。
 
整个的研究框架和两方面的评估综合对标是相匹配的。最终构建指标我们借鉴了世行区域营商环境SMART评估制度。由本研究报告的指标数据来源,然后再辅之于国泰君安数据库等共同完成评估。具体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个是制度政策指标体系,省级层面相应的制度、政策、方案的建设。你在不在国家第一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中,是否有省级的综合现代指导文件,有没有定这样的文件,环境要素权益、市场建设是否纳入试点。省级层面的专项工作文件数量等一系列的文件,有没有与绿色金融相关的文件。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市场活力的指标也有很多,包括绿色金融标准论证体系建设二级指标,绿色金融服务改革创新二级指标,地方探索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产品和服务,绿色环保信贷与服务进程,地方商业银行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措施,绿色债券市场的创新进展,绿色金融对特色小镇、庭院综合体、美丽乡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地方股交中心关于绿色金融创新的进展。
 
地方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领域的能力建设和绿色金融自身体系等,这些和市场活力相关,我们收集了这些信息,由这些信息构成对一个地方绿色金融发展评估的信息。最后一个是保障措施,有相关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这是关于长三角绿色金融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简单来看评估分析的初步结果。“40+1”个城市的打分。可以看到得分最高的显然是浙江的湖州、衢州,第三个是江苏的苏州。根据得分可以看到长三角“40+1”城市绿色发展的竞争力表现有以下这些特征。金融手段运用相对较少,更多的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自下而上的市场手段体现的并不多。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a np ai fan g.com
 
根据评估的基本结果我们提出了相应绿色金融发展的对策。应该说需要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既然说是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更需要顶层设计,而不是各个省各个城市各自为政,需要进一步顶层设计,要设计符合长三角城市群或者是城市一体化发展的特色化政策工具,每个省有分工,大家的责任要进行分工,每个项目时段有考核,要设计区域绿色银行专项提供绿色金融服务。
 
关于三省一市可以有一个基本的定位划分。可以把三省一市看作是绿色产业集聚区、绿色金融示范区。比如说三省一市中上海在打造国际金融中心,那么是否绿色金融在世界上也是领先的,上海要打造国际绿色金融中心或者是国际绿色投融资中心,我觉得上海的这个定位有它的合理性。
 
浙江省的绿色金融发展比较好,也是绿色金融改革示范区,就可以专门打造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江苏省可以往绿色产业特色示范中心进一步的打造。安徽省是绿色金融配套产业的示范区。相对来说是绿色投资示范区对接绿色金融示范区,是不是可以把长三角“40+1”的城市群进行绿色金融功能定位。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tan p a i fang . com

 
如果这样设定,以上海为国际绿色金融中心,推动长三角绿色金融核心圈建设,针对浙江、江苏、安徽等地的生态环境基础和金融市场,可以申报一批具有组团化特点的绿色金融改革示范区。比如说绿色金融区域服务创新中心,是为地区服务,可以进行一系列项目的申报。
 
绿色金融信息中心,我们今天的主办方是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将来我们也可以在这里一起打造绿色金融信息中心。数据也是需要的,下面的绿色金融原资产管理和交易中心,原产品创新中心,当然还包括人才和国际金融交流中心,这些功能化绿色金融改革的示范板块我们觉得可以进行上层的设计,再进行组团式的申报,在整个长三角地区进行功能化的分工,这样才能既有协力又有分工协作的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的态势。
 
我要汇报的内容就是这些,这个研究还在进展中,欢迎各位专家对研究报告多提宝贵的指导意见。谢谢大家!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国家发改委 环境保护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主办单位:中科华碳(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易碳家期刊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十区22楼三层 联系电话:010-51668250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1044150号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