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国碳市场的推进速度并不及人们的预想。据21世纪经济报道,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初期,或许将不会纳入原定的8类行业,而是先纳入电力、水泥、电解铝等数据基础较好的行业,钢铁、化工等行业或暂不纳入。 夲呅內傛莱源亍:ф啯碳*排*放^鲛*易-網 τā ńpāīfāńɡ.cōm
笔者认为全国碳市场推进速度低于预期的原因有三。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其一,欧盟、美国碳市场的前车之鉴。中国碳市场的建设思路参考了欧盟和美国的经验。但不可否认,对标的两个市场问题重重,并没有成功。欧盟配额市场的规模在2011年已达到峰值,由于金融危机等因素,其工厂停工,配额超发大幅贬值,导致碳配额流动性大幅下跌;美国碳市场更是由于特朗普政府宣称退出《巴黎协定》而危及重重。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其二,上位法缺失。目前已经开展的试点市场相关立法均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作为支撑,而代表最高级别的由国家发改委起草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目前还未获得国务院的正式批准,所以地方一级的相关政策也不能及时出台。虽然相关细则早已出台,但由于上位法缺失而得不到有效的强制保障,导致地方上报数据有效性参差不齐,严重影响碳市场公平公正开局。
其三,金融化不足。全面开放、信息流畅是一个成熟市场的题中应有之意。目前各地试点的碳市场还是一个“政策市”,而且交易主体存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相关衍生品更是颇多“PPT产品”(只有一例,放在各交易所ppt中撑门面)。这样的市场基础,确实比较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