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绿色金融仍面临诸多挑战 哪些方面工作有待提高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2015-07-21 12:48

在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绿色金融需求将会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估计,今后六年左右,绿色金融总需求少则需要约20万亿,多则需要约26万亿,而在这些投资当中,预计政府出资的比例在10%至15%,社会投资的比重要占到85%至90%。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据了解,在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大量资金以存款或信贷的形式沉淀在银行,导致民间资金需求没有得到有效供给,实体经济更加供给不足,其中绿色环保产业更是缺乏这种资金的引导。根据中国银监会的公开数据,2013年,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总额为5.72万亿元,占全年总贷款余额(71.9万亿元)的7.95%;2014年上半年,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总额为5.2万亿元,占总贷款余额(77.6万亿元)的6.7%。绿色信贷总额在总贷款余额占比较低,且有回落趋势。而绿色债券、绿色股票、绿色保险等其他融资工具更是只闻其声,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其一,直接融资比例依然较低,金融效率有待提升。从2014年末的社会融资总额的存量分布来看,企业债券余额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在社会融资总额的占比分别仅有10%和3%,而人民币贷款余额、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等间接融资方式的比重合计却超过80%。我们需要通过发展直接融资,以降低中间的交易成本,使得金融效率得以提升。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其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有待于完善。应丰富资本市场金融工具,使得不同投资需求得到满足,将合格投资者与合格金融产品相匹配,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对等,以此提高创新的动力,而不是完全依靠政府或者法律的监管。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 o m

其三,金融衍生品创设有待于提高。诸如美国、欧洲等金融发达地区资产证券化的比例到60%左右,而在国内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比例较低,不利于盘活资金存量。实际上证券化问题是金融创新的领域,也是金融体系自身绿色的表现。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

其四,金融广度和深度有待于加强。这和前面几个方面是相呼应的。只有深度和广度上去了,才会有一定的密度,密度才会使得创新有基础,才会使得超额收益有体现。
其五,司法制度有待于完善。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 om

提升金融效率的最终目的是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就绿色金融而言,就是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产业。如果绿色产业发展良好,则会回馈到金融创新,进一步提高效率,从而实现良性循环。因此,提高金融的效率应从渠道和产品两个方面着手,具体来看,要从健全相关法律体系,提升监管效率,营造金融体系健康运行的制度环境;加快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升直接融资占比,提升资金运行效率;推进金融创新,在保证风险监管的前提下,发展互联网金融等新型工具;推进金融体系市场化进程,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形成资本市场定价机制这样四个方面入手。

內.容.來.自:中`國*碳-排*放*交*易^網 t a npai fa ng.com

总之,绿色金融创新的核心最终就在于,进一步推进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即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和利率市场化改革。汇率市场化改革已率先行动了一步,很重要的标志就是不再强制性要求外汇结汇,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存款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不过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合适时机下,存款利率也会最终实现市场化。一旦金融体系实现了完全的市场化,风险和收益通过市场来识别,就会有更多的金融工具来满足不同层次的投资者需求。就能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健康稳定发展。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an g.com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国家发改委 环境保护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主办单位:中科华碳(北京)信息技术研究院&易碳家期刊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总部基地十区22楼三层 联系电话:010-51668250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1044150号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