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标准将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
计量使碳排放的监测更为精准,但要减少碳排放,还需要标准的助推。
“强制性节能标准是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扩张,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化解过剩产能的重要技术依据。”中国标准化研究院院长宿忠民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发布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16项,实现年节能量77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48亿吨。
近年来,我国在节能、碳排放管理、非化石能源利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低碳利用等领域标准化工作取得突出成效。“但与‘双碳’工作的迫切需求相比,标准体系的全面性、协调性、先进性都有待提升,标准与政策衔接、标准有效实施机制、标准国际化水平等还存在不足。”宿忠民坦言。
《方案》提出构建多维度、多领域、多层级的“双碳”标准体系,包括碳排放基础通用标准、
碳减排标准、碳清除标准、碳市场标准等四个方面。“实现标准对‘双碳’工作重点领域的全面覆盖。”宿忠民说,这些标准将广泛用于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农业、林草、金融、商务、公共机构等领域,而且兼顾地区、园区、企业、产品等不同层次标准化对象的特点,协同布局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实现各层次各类型标准的协调配合。
除了规范行为,标准的另一个作用是引领发展。先进的标准,可以带动整个行业的升级。宿忠民解释,标准在推动
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碳清除技术等创新技术迭代升级、构建产业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创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通行证”。
《方案》提出,加快生态系统固碳和增汇、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直接空气
碳捕集等碳清除技术标准的研制。市场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些碳清除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目标所必需的,但目前技术和标准还存在较多空白,因此要通过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协同推进,尽快补齐短板。
此外,《方案》还提出开展低碳前沿技术标准引领行动,2025年前完成30项前沿低碳技术标准的制定。宿忠民认为,这种标准先行的做法,将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创新引领,带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突破和推广应用。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