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易碳家了解到,近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倍增,市场愈来愈活跃,香港贸发局昨日在国际环保博览上举办「大中华碳交易发展前瞻论坛」,深入探讨如何整合大中华碳交易(中国碳排放交易联盟http://www.tanjiaoyi.org)的发展。
美国洲际交易所集团(ICE)大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黄杰夫表示,碳交易意指透过「总量管制与交易」(Cap and Trade)及「碳抵减」(Carbon Offsetting) 两种主要形式,让工业化国家和企业免去其减量的目标,「总量管制与交易」最初应用于美国酸雨计画(US Acid Rain Program),透过政府和政府间组织设下总量管制,如果企业无法符合其总量,可向其它有剩余碳权者购买 ;「碳抵减」是透过国与国合作的减排计画产生的减排量作交易,通常以期货方式预先买卖,当中电力行业都是各国碳排放的大户。
管制供给 稳定碳价
环球碳权交易总额每年以倍数上升,现时发展较成熟的交易制度为欧洲的欧盟排放权交易制(European Uni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Trading Scheme,EU ETS)及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hicago Climate Exchange,CCX),大中华区仍属起步阶段(中国碳排放交易联盟tanjiaoyi.org),发展潜力庞大,业界不断探讨如何透过这些金融工具,帮助企业在减排、风险管理上,实现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期间的碳减排目标。
IPPF 中国委员会主席邵诗洋表示,碳价主要由市场来决定,但管制机构为了防止碳价飙升为被管制企业带来过高的减排成本压力,往往设置某些基线价格,一旦碳价突破该价格,管制机构将有权采取措施扩大市场供给,稳定碳价,「如美国的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RGGI)的安全阀机制,一旦配额价格超过7美元,RGGI将扩大碳抵消信用的比例,从而增加配额的供给量以稳定碳价。」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ai fan g.com
粤港台先行先试
台湾碳排放推广协会教授李坚明表示,碳交易制度具成本效益,已成为全球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工具之一,「世界银行最新报告指出,去年碳市场总值增长11%,达到1,760亿美元,交易量创下103亿吨二氧化碳量的新高。」
内-容-来-自;中_国_碳_0排放¥交-易=网 t an pa i fa ng . c om
现时,内地已有碳交易所,如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等。李坚明说,亚洲地区如中国内地、台湾、日本、韩国与泰国等,已积极推动碳交易制度,倘若未来能够整合成一个大中华碳交易市场,将可提高整体碳市场效率,并掌握全球「碳订价」主权。他建议,可以先在粤、港、台设「碳试点」,起示范作用。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tan pai fang .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