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泰国内阁通过
碳税征收法案,成为继2019年的新加坡之后,东南亚第二个开征
碳税的国家。就在曼谷果断推出这一措施之际,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确认,2024年为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一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1.55°C。
全球气候治理的多边协作机制当前正面临系统性失灵风险。据Carbon Brief智库分析,在《巴黎协定》的195个缔约方中,仅有13个于联合国设定的2月10日截止期限前做出了新的2035年减排承诺。未履行义务国家占全球经济总量与
碳排放量的比重均在80%左右。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甚至打算退出《巴黎协定》。
碳税是鼓励脱碳、推进气候融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欧洲“碳排放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的历史最为悠久,该地区通过征收碳税对全球产生了深远影响。
亚洲地区(碳排放目前约占全球60%)有望引领新一轮全球碳定价浪潮。这就意味着该地区企业必须做好准备,将碳排放成本纳入运营框架,并对经营战略进行相应调整。
亚洲为何积极推行碳税机制?
亚洲开发银行(The Asian Development Bank)最新研究显示,为维持经济增长、消除贫困、应对气候变化,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每年需投入1.7万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每年仅用于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支出就高达2000亿。
碳税收入可以为填补资金缺口提供助力,这也是亚洲各国政府当前积极推行碳定价政策的核心动因。
2012年,日本推出亚洲首个碳税法案,目前,该国正在对碳定价体系进行升级。中国、日本和韩国也在通过一系列强制性碳排放
交易系统对特定行业或超过一定排放门槛的企业征收碳税。
从制度设计来看,为实现减排目标,碳税应设置自动递增机制。尽管政府通常不愿加税,但基于以下三大动因,亚洲国家或会做出这一艰难选择。
首先,亚洲特别容易受到气候风险的影响。根据联合国数据,在全球受海平面上升威胁的人口中,有70%居住在亚洲地区,同时该地区三分之一的就业集中在农、渔等易受气候变化冲击的行业。
其次,碳税将为亚洲各国政府的气候政策(如减排、研发和企业扶持)提供资金支持。尽管亚洲85%的能源仍依赖化石燃料,但其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速度快于其他地区。通过直接经济激励,碳定价可以引导能源开发商从化石燃料转向太阳能、低碳氢能等清洁替代方案。虽然初期投资较大,但这些方案在后期甚至可能更具成本优势。
第三,在其他地区开征碳税后,亚洲国家也必须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比如,出口欧盟的企业就必须按照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的要求缴纳碳税。该机制现已分阶段实施,并将于2026年全面生效。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要求,进口商在进口产自欧盟及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以外国家的钢铁等高碳产品时,需补缴原产国
碳价低于欧盟
碳价(根据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计算)的部分。
这实际上相当于欧盟向亚洲出口商开征了新税种,因为进口商几乎必然会将这部分成本转嫁给出口商。亚洲政策制定者需要应对可能由此带来的税收流失问题。
马来西亚承诺自2026年起对钢铁行业征收碳税,这也是亚洲各国政府在应对上述三重压力时会采取的典型做法。此类政策既能推动行业采用低碳技术,又能确保碳税收入留在国内,而非流向外国政府。
凭借企业的创新与快速适应能力,亚洲长期以来一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如今更有望通过主导
碳市场的规则演进、运用碳定价工具支撑经济转型,获得更大话语权。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随着碳价上涨成为必然,企业必须立即降低碳排放强度。也就是说,企业需要加大投入,研发能效提升工艺,新建
碳捕集与封存设施。
亚洲企业可以从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以及专业或优惠资本提供方获取融资。目前,部分官方机构已开始推动转型金融标准化进程,比如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推出的《新加坡-亚洲可持续金融分类法》(SAT)便是为此而生。作为全球首个此类机制,SAT旨在对
绿色经济与转型经济活动进行界定,并通过统一术语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清晰指引。
2024年11月,国际可持续金融
平台(The International Platform on Sustainable Finance,IPSF)宣布推出涵盖SAT的《多辖区共同基础分类方案》,在欧盟与中国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了规则统一。
随着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开始依据国际可持续标准制定机构的指引推行披露制度,不同司法管辖区的政策或将进一步统一,跨国运营企业或将面临更严格的非财务信息披露要求。
在美国(至少在联邦层面)气候政策转向、欧洲日益聚焦安全议题的背景下,亚洲政策制定者理所当然接过了碳定价的接力棒。精明的企业必须未雨绸缪,只有这样才能抢占先机。
帕特里克·温特是安永
会计师事务所亚太区管理合伙人。
译者:梁宇
审校:夏林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