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业内期待已久的全国
碳市场首次扩围终于靴子落地。当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全国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全国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以下简称“扩围”)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方案》实施后,将显著提升市场覆盖率。”中央财经大学
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庞心睿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扩围将扩大市场主体和交易量,有利于促进碳
价格发现机制形成,增强市场流动性,提升碳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
此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仅覆盖了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200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50亿吨。而本次新扩围的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也是碳排放大户,年排放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0%以上。扩围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预计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将达到60%以上,覆盖的温室气体种类扩大到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乙烷三类。
这意味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从过去的三个“单一”管控向三个“多元”转变,即由单一行业管控转变为多行业兼容市场、单一能源活动排放管控转变为兼顾能源活动与工业过程排放管控、单一的二氧化碳管控转变为多种温室气体管控。
“《方案》实施差异化的气体管控策略。”庞心睿表示,《方案》根据不同行业排放特征,对钢铁、水泥行业管控二氧化碳排放,而对铝冶炼行业则将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乙烷一并纳入管控范畴。这是我国碳市场首次将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纳入管控体系,将这些气体纳入管控,与《巴黎协定》规定的全面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一致。
对于碳市场的扩围,多方予以积极评价。“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方面,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是我国除火电行业外的高排放行业,碳排放量大、碳排放强度高、高碳锁定效应强。”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三个行业纳入碳市场管理,可通过“激励先进、约束落后”加快出清落后产能,推动行业从“高碳依赖”传统路径向“低碳竞争力”新赛道转变。
业内
专家早已期待碳市场扩围。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对记者表示,此前,全国碳市场交易主体较为单一,
履约成为驱动他们进行配额交易的最主要因素,所以会出现
履约期交易活跃度远高于非履约期的现象。
“将市场参与者扩大到其他行业主体,不仅碳市场覆盖的碳排放总量将大幅提升,配额交易量、配额交易额将显著增加,合理
碳价也更易形成,市场活跃度有望得到改善。”有业内专家表示。
制度建设稳步推进
为了筹备三行业扩围,相关制度建设早已启动。生态环境部于2024年9月9日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彼时业内已预期把水泥、钢铁、电解铝纳入全国碳市场。
当然,全国碳市场扩围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中,三行业扩围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确定配额。对此,记者关注到生态环境部的表态为“2024年度钢铁、水泥、铝冶炼企业获得的配额量等于经核查的实际排放量,所有企业均无配额缺口,无需支付履约成本。2025年和2026年度各行业配额整体盈亏平衡,根据碳排放强度绩效设置调节系数上下限,将所有企业配额盈缺率控制在较小范围内,不会对行业企业发展产生收缩性效应”。
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碳高级分析师谭琭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意味着2024年不需要做分配方案了。“2024年的配额等于排放,也就是没有企业盈余,也没有企业有缺口。2025年至2027年逐渐制定和改进分配方法。”她说,这是一种循序渐进、抓大放小的思路,创新采用符合我国国情的配额分配方式,这有利于将更多边际减排成本不同的主体纳入市场统一管理,更有效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
当然,做好核算也是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提升数据质量,科学合理设计核算报告核查体系,生态环境部先后分行业制定发布了6项核算报告和核查指南,以降低数据质量风险、减少企业工作量。“这些核算指南坚持化繁为简、抓大放小,紧盯主要排放源,压缩非必要核算链条,减少碳排放核算参数数量,简化碳排放参数的核算方法,在确保数据质量的同时尽量简化了企业数据填报负担。”有业内专家表示。
业内期待更多机遇
除了行业扩围之外,业内也期待碳市场迎来更多元的主体和机遇。生态环境部近期表示,碳市场也将催生新的产业机遇,随着碳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碳核查、碳监测、碳咨询、
碳金融等新兴领域将迎来快速发展。
对此,业内专家表示,碳价为新纳入行业企业开展气候投融资、
碳配额质押等碳定价活动锚定了基准价格,有利于吸引更多金融资本投向这些行业,为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企业因参加碳市场获得的收益可用于进一步投资低碳技术,从而形成‘投资—减排—收益—投资’的技术创新和应用良性模式。”谭琭玥表示。
对于碳金融,尽管并未获批直接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但金融机构在相关方面的探索一直在稳步推进。如商业银行可以承销或直接投资
碳债券。
在鲁政委看来,下一步,可循序渐进开展
碳期货等碳金融衍生品交易。“从国际成熟市场的发展经验来看,
碳期货等碳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能够大大加强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有效提升市场活跃度。”他补充说,此外,金融机构作为中介机构参与碳市场,可以成为碳市场的“润滑剂”,平抑价格波动。
与此同时,虽然全国碳市场在金融业务方面的探索相对谨慎,但地方碳市场与金融早已“双向奔赴”。如重庆碳市场、天津碳市场、湖北碳市场均已尝试过碳配额回购交易。“金融机构通过碳配额回购交易业务,可以帮助实体企业拓宽低碳融资渠道,推动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助力提高实体企业资金使用灵活性,实现在经济效益和环保目标上的双赢。”有业内人士表示。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