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产品碳足迹体系建设,是“碳壁垒”的破题之道
《工作指引》是生态环境部2025年印发的“双碳”领域首份文件,重申了2024年5月生态环境部等十五部门《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2027年前制定100项和2030年前制定200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
《试点名单》是市场监管总局2025年牵头印发的“双碳”领域首份文件,确定了锂电池、光伏产品、钢铁、电解铝、纺织品、电子电器、轮胎、水泥、磷铵、木制品10类重点产品,涉及全国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产品的选择主要面向外贸,主要是为了国际绿色贸易壁垒。
我国在国家政策制定、标准体系建设、技术应用、市场化机制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已形成诸多实践。2022年10月,深圳市印发《创建粤港澳大湾区碳足迹标识认证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工作方案(2023-2025)》;2023年3月,山东省出台《产品碳足迹评价工作方案 (2023—2025年)》;2024年3月,上海市出台《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的行动方案》;2024年12月,广东省出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产品碳足迹认证试点建设方案》。
当前,产品碳足迹已成为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对产品碳足迹进行量化测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际标准化组织已对产品碳足迹的核算方法制定了一系列规范,英国和欧盟委员会也发布了相关评价方法。但相比欧美国家,我国开展产品碳足迹管理起步相对较晚,仍存在标准体系不完善、数据基础薄弱、技术支撑不足等问题。
如今,《工作指引》与《试点名单》的发布,是我国向推动工业产品碳足迹精准量化迈出的一大步,我国将打造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产业体系,支撑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这也是我国在2025年开年走出的应对外贸“碳壁垒”的破题之道。 本+文`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网-tan pai fang . 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