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融:推动高标准碳市场建设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碳交易网2024-06-27 08:12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并对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等提出了要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变化,特别是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的变化,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较大,旧的生产函数组合方式已经难以持续,必须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必须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无论是突破已有的资源环境瓶颈,还是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都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经济政策,特别是要将碳排放权等资源环境要素一体纳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总盘子。
作为一种新型交易方式,碳排放权交易本质上是把碳排放权纳入生产要素的范畴,通过市场化方式实现社会碳减排成本最小化和产出效益最大化。碳排放权交易是将碳排放的外部社会成本内化于企业生产成本之中,可以倒逼企业节能减排、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碳市场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还相对较短,市场尚未完全成熟。进一步促进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需要在已有探索的基础上建设高标准碳市场体系,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具备的丰富应用场景和放大创新收益的优势。
从碳市场自身发展情况看,现阶段碳市场在产品、服务和要素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要素循环受阻,对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有效发挥具有负面影响。畅通国内大循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优化经济结构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而高标准碳市场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切实解决目前存在的碳交易多体系并存、纳入市场的行业和参与主体不够丰富、碳排放数据质量不高、市场活跃度不足等问题。
今年3月,《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明确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逐步扩大适合我国碳市场发展的交易主体范围。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今年年初启动以来,运行总体平稳。一系列成果表明,我国完整的碳交易市场体系初步形成。面向未来,还需立足现实推动高标准碳市场建设,在扩大规模、统一规则、激活市场上下功夫。
一是推进碳市场扩容。单一市场的有效规模相对有限,分工专业化、精细化水平也会受限。国内外成熟的碳市场均纳入了不同行业类别,并随着碳市场的发展不断丰富行业类别及交易产品类型。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对高能耗、高排放行业提出排放约束,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也对碳市场扩容提出了明确要求。统计数据显示,发电、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造纸、航空这八大行业的碳排放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75%左右。需基于对不同行业的综合分析,将上述相关行业逐步有序纳入碳市场,持续增强碳市场的引导力和影响力。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和监管。就资源环境要素市场的内部连接来看,既要统筹考虑碳排放配额与绿电、绿证交易之间的互认机制,完善公平合理、可监测、可报告、可核查的核算转化规则,又要通过明确的权益归属实现绿证和碳市场协同发展。就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来看,需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核算方法,强化企业碳排放信息披露,持续提升绿色金融市场透明度,提高公众获得环境信息的便利性。
三是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立绿色金融标准是识别绿色经济活动、引导资金准确投向绿色项目的基础。目前现有绿色金融标准之间协同度较低,部分标准还未进行相应调整和修订。建议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约束条件,以不损害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为原则,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目标导向,对绿色标准体系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形成有效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更好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促进碳市场高效运转,为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提供支持。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韩融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

省区市分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省会城市碳交易所,碳市场,碳平台)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石家庄保定、山西太原、内蒙】东北【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辽宁沈阳】 华中【湖北武汉、湖南长沙、河南郑州】
华东【上海、山东济南、江苏南京、安徽合肥、江西南昌、浙江温州、福建厦门】 华南【广东广州深圳、广西南宁、海南海口】【香港,澳门,台湾】
西北【陕西西安、甘肃兰州、宁夏银川、新疆乌鲁木齐、青海西宁】西南【重庆、四川成都、贵州贵阳、云南昆明、西藏拉萨】
关于我们|商务洽谈|广告服务|免责声明 |隐私权政策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信息部 国家工商管理总局  指导单位:发改委 生态环境部 国家能源局 各地环境能源交易所
电话:13001194286
Copyright@2014 tanpaifang.com 碳排放交易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工信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4055651号-1
中国碳交易QQ群: 6群碳交易—中国碳市场  5群中国碳排放交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