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8家重点排放企业纳入碳市场
2005年,伴随《京都议定书》的生效,碳排放权成为国际商品。
简而言之,
碳交易就是将碳排放权当作商品在符合条件的市场上
买卖。根据欧盟和美国等碳市场的实践,碳排放交易体系是低成本减少碳排放的最有效工具之一。其成效之所以显著,关键之一在于解决了动力问题——企业意识到“贴钱”的环保也能带来真金白银,积极性大幅提升。
2011年11月,国家发改委明确7个省市开展区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上海是其中之一。生态环境部门的最新统计显示,目前,378家重点排放企业已纳入上海碳市场,涉及钢铁、电力、化工、航空、水运、建筑等28个行业。和10年前的16个行业、197家企业相比,碳市场更趋全面和成熟,更加深入人心。
回望10年路,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周军坦言,碳市场100%履约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碳市场建立初期,企业的碳排放、履约成本、配合度都是未知数。因此,上海碳市场采取了三步走的办法。
第一阶段为2013年至2015年,重点在于普及碳市场概念,为提升企业的接受度,上海碳市场采取配额100%免费发放的方式。
第二阶段为2016年至2018年,上海逐步收紧免费配额发放比例,市场整体配额盈余逐年减少,推动企业在压力下不断提高碳排放管理水平和
碳资产管理意识。
第三阶段即2019年至今,“缓冲期”结束,大量企业直面履约压力,上海持续优化完善碳交易相关制度,并引导企业以加大
绿色转型力度的方式降低履约成本。
目前,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的企业约占全市碳排放量的60%以上。从减排效果看,近10年,上海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了50%以上,碳市场功不可没。 内.容.来.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t a np ai f an g.c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