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双碳”目标。据新华社消息,数据显示,3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各地区各部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双碳”工作取得良好开局和积极成效。
“十四五”前两年,我国二氧化
碳排放强度下降4.6%,碳达峰
碳中和“1+N”政策体系构建完成,能源
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3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十四五”以来,年完成国土绿化超1亿亩,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
而“双碳”目标的顺利推进,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
碳交易市场)的设立和运行密不可分。
上海
环交所数据显示,截至9月22日,全国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为2.82亿吨,累计成交额为137.22亿元,碳单价报收75.34元/吨,较全国碳交易市场首日收盘价上涨47%。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高级学术顾问、中财绿指首席经济学家施懿宸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自全国碳交易开市以来,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工作稳扎稳打,市场运行平稳有序,制度体系已基本建成。”同时,他亦指出了其中不足,“从市场运行来看,交易还不够活跃,呈现出较强的
履约周期与交易类型偏好,且市场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此外,记者注意到,作为全国
碳市场的重要组成和补充,
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于近日获生态环境部审议并原则通过。对此,施懿宸认为,当前存量
CCER已逐渐难以满足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需求,本次《管理办法》获得原则通过后,初步认为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有望于年内迎来重启。
交易规模位居世界首位
“双碳”目标提出的三周年,不仅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意味着这项宏伟战略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日前,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的生态文明重要成果发布会上,国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表示:截至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48.4%;同时,中国已超额完成第一阶段国家自主贡献承诺。在此基础上,“十四五”前两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一步下降4.6%。此外,中国已经完成了“双碳”政策体系构建,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
其中,全国碳交易市场的作用不可小觑。成立两周年以来,碳交易规模已位居世界首位。
上海环交所数据显示,截至9月22日,全国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为2.82亿吨,累计成交额为137.22亿元。
施懿宸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自全国碳交易开市以来,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工作稳扎稳打,市场运行平稳有序,制度体系已基本建成”。同时,他亦指出了其中不足,“但从市场运行来看,市场化减排机制初步建立但交易还不够活跃,呈现出较强的履约周期与交易类型偏好。市场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履约周期方面,全国碳市场2022年11月、12月成交量分别为730万吨、2625万吨,两个月总成交量占年总交易量的66%;交易类型方面,2022年,全国碳市场挂牌协议交易年度成交量621.90万吨;大宗协议交易年度成交量4467.05万吨,占成交年度成交量的87.78%。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市。当天
碳配额交易收盘价为51.23元/吨,交易总量410.40万吨,交易总额为2.1亿元。记者注意到,
碳价自今年7月份以来快速上涨,一改往年平稳的
走势。截至9月22日,
碳价报收75.34元/吨,较全国碳交易市场首日上涨47%。
对此,施懿宸分析称,碳价上涨一方面原因是市场需求增加。2021~2022年度的配额发放和履约已在近期启动,而首个履约期的配额在2021年10月左右才开始发放。考虑到今年配额发放的时间远早于该时间点,因而近期企业因履约需要,交易逐渐活跃。
另一方面有可能是大单拉动。“目前全国碳市场的交易模式包括挂牌协议交易和大宗协议交易。其中,挂牌协议交易为线上交易;大宗协议交易则是双边场外交易。部分大型发电集团子公司内部划转碳配额时会选择该种交易方式”。施懿宸进一步表示,“上海环交所公布的
价格信息通常是挂牌协议成交价。因此,通常挂牌交易更可能是真实的市场交易,但因为挂牌交易的交易规模通常有限,不排除有‘拉涨’的情况发生”。
本%文$内-容-来-自;中_国_碳|排 放_交-易^网^t an pa i fang . c om
【版权声明】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和作者,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之用,如有侵权请权利人予以告知,本站将立即做删除处理(QQ:51999076)。